拜完後,文天祥站起身來,勁項高昂,大義凜然,長嘆一聲,說出了八個字:“吾事已畢,心無怍矣。”,下面哭聲一片。
……
第二天,忽必烈允許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從東宮出來殮屍,在刑場上,很多江南義士不顧殺頭的危險幫文天祥處理後事。在文天祥的衣帶間,他的妻子發現了一篇附有序言的贊,贊文上滴透了一代忠臣的斑斑血跡:
吾位居相位,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子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其時離宋朝滅國已六載,文天祥時年四十七歲。
東林名士(1)
無錫城東最值得去的地方,我覺得就是東林書院的舊跡了。東林書院在明代歷史上的意義已不僅是一個講學談論道的書院,這個書院中的學生幾乎個個都心憂天下諷議朝政;從這裡走出的人幾乎每一個都力挽狂瀾地影響了晚明的政治。也許江南本不該有東林黨這樣硬氣十足的音符,民風的柔婉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心靈的正直。當然東林黨也因為他們的直抒己言縱論天下而得罪了朝廷,可事實證明,從這裡走出的人,才是那個天崩地裂時代真正的脊樑,我先想到的是顧憲成和高攀龍,他們兩位都是東林書院的建立者,也都是無錫人。
東林書院其實早有其名,宋代政和年間一位著名的理學家楊龜山從洛陽南下時,就在這個地方講學,自那時就有了這個書院。因為這位楊姓理學家的名字,所以又叫龜山書院。經歷了南宋元代明三代,在元朝時也被周圍的百姓改為寺廟,傾廢已久,至於為什麼後來顧憲成和高攀龍怎麼會想到重修東林書院的,那還得從頭說起。
一
萬曆八年,顧憲成已三十一歲了,二十七歲中舉人以來也已四年之久,這年他下決心北上參加會試,憑他的才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進士。中進士的人一般都要被授予官職,可剛當官不久的顧憲成就與幾個同榜進士,志同道合的朋友議論朝政評點時事,措辭往往非常激昂銳利。顧憲成是個書生氣很濃的人,過於正直的他會得罪很多朝中的權貴,最有意思的一次是萬曆九年,時任首輔的張居正患重病,滿朝的官吏都湊錢要給張居正在東嶽泰山祈祝。只有顧憲成一人認為不可,一位和顧關係不錯的朝中的官吏生怕自己的朋友得罪了張居正而代他簽上了“顧憲成”的大名,顧憲成知道這事後,騎著馬趕到那裡,親手抹去朋友給他代簽的名字,剛正耿直如此。明神宗寵愛鄭妃,不務朝政,顧憲成就上疏說神宗“內寵將盛,群小將逞。以私掩公,以一己掩天下。”,這樣說皇帝還得了,一怒之下皇帝削去了他的進士籍,不過朝廷中許多有識之士都說顧憲成此舉,讓正氣為之一吐。萬曆十五年時,顧憲成又不顧自己的安危,上書神宗皇帝,要他“分別君子與小人”。皇帝也是你說的麼,好,又被貶湖廣。顧憲成到也不怕,聽到這個懲處的決定釋然一笑,他知道那個方向柳宗元甚至蘇東坡都在那呆過,於是他第一次被貶謫到這蠻荒之地。外放做官的經歷很快又結束了,朝廷看來還是離不開顧憲成,他又回到了京城,這回擔任的是吏部文選郎中。萬曆二十一年時,立儲君的事又提上了日程,神宗仍舊驕寵著他的鄭貴妃,那麼自然就想立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可是之前已經下旨立了太子。這回要改,只能推脫說要等皇后生子後,再向吏部提出冊立的事,同時又將皇長子三子五子一併封王,說以後可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當三王被封的旨意傳揚出去後,朝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哪有立三個太子的先例。顧憲成這時又衝在了前面,力持異議,他代表了大部份朝臣的意見,上疏神宗皇帝,提出了九條不可行的理由,為了讓神宗採納他的意見,同時顧憲成還寫信給首輔王錫爵,希望他能從中解釋和勸說神宗皇帝,使太子的事早日定下。神宗雖然後來接受了顧憲成的意見,但對這個多事的江南人也漸漸反感起來。到了萬曆二十二年五月,首輔王錫爵因為年齡太大,要謝政致仕,退休前還得先為朝廷推薦一些內閣臣子,顧憲成也在被推薦之列,其中還有大學士王家屏等人,王家屏曾因為立太子的事為神宗厭棄。皇帝讓吏部重新提交名單,名單傳到神宗眼前時,發現這王家屏怎麼還在裡面,怒火中燒,將管理官員升遷的吏部文選郎中顧憲成降為雜職,過了段時間乾脆將他革職為民,顧憲成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仕途,此時他已四十五歲。革職之後的顧憲成雖然仍心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