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小說:故國行吟 作者:京文

和錢也藉機結交權貴以謀求升遷,營私舞弊對他們來說是互惠互利的事。可是最後因為名額有限,通關係的人太多,難以人人滿足,最終引起了內鬨。朝廷得知這個科場醜聞後,為了打擊江南地主文人興起了大獄,命兩江總督將人犯捉拿到刑部。那年鄉試,吳兆騫憑自己的實力考中了舉人,可是也被人誣告科場作弊,同樣被捕下獄,一同押解京師。其它的人到北京後,順治皇帝在太和殿親自主持複試,可是吳兆騫等八人因被告“顯有情弊”,沒有複試就被流放到寧古塔。寧古塔地處東北,天寒地凍,無屋棲身,無法耕種,吳兆騫初到寧古塔時還被編入官莊和行伍,有一次前往烏喇(今吉林市)充軍,途中雪深四尺,要不是被愛惜人才的鎮守黑龍江將軍巴海得知後追回,這個蘇州人吳兆騫也許早已凍死了。不過後來吳兆騫慢慢適應了這個地獄似的流放地,在苦難和困境中他仍筆耕不輟,還將寫東北邊疆壯麗景色的詩歌編成《秋茄集》,他也以蘇武自比,並說生了兒子就叫蘇還,意是蘇武早日還鄉和自己早回蘇州之意。可是希望只是希望,吳兆騫周圍很多流放的朋友都死在了寧古塔,他有生之年回家鄉的想法似乎已有點渺茫。故舊好友為他奔走融通也不見成效,直到朋友顧貞觀結實納蘭性德後,才有了希望。

納蘭對吳兆騫的遭遇其實也早已耳聞,非常同情他,可是當時的情況要救出吳兆騫來也並不是簡單的事。也許大家不解,納蘭的父親是權傾朝野的明珠,營救一個被冤枉的中式舉人難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其實不然,順治江南科考案並非是一般的案子,它涉及到滿漢關係和南北漢官之間的複雜矛盾,更牽扯到清朝統治者如何對待江南的漢族地主官員和文人的一系列敏感的問題,說不定牽一髮而動全身,營救了一個人會引起一系列政治反應,納蘭必然地考慮到這些情況。鹵莽地去營救,不但達不到救人的目的,說不定反而會壞事,納蘭覺得必須等到一個適當的時機。所以他並沒有馬上答應顧貞觀,這是納蘭辦事的謹慎。他必須等到適當的政治氣候才能行動,他不是在推卸責任,這是真正地對朋友負責。

顧貞觀救友心切,擔心吳兆騫是不是還能撐到回家鄉的那一日,於是給他寫了兩首問候的詞,詞寫得深沉悽婉,顧也將詞送給納蘭看了一遍。納蘭也為之所動,忍不住泣下數行,性德這時對顧貞觀慨然發誓,營救的事以十年為期,最後一定要將吳兆騫救回來,雖然他知道這事困難重重。他必須依靠自己的父親明珠,明珠也聽說過吳兆騫此人,甚愛其才,第二天就叫顧貞觀到自己府上來,要當面問清情況。顧貞觀來後,明珠和他說:“吳素負才名,又與先生莫逆,老夫願意一效綿薄。但先生素不飲酒,今日能為君友飲乎?”顧貞觀從來不喝酒,見明珠這樣許諾,端起酒杯一飲而盡。明珠又笑著說:“先生南人,不肯效吾旗俗請安。今日更能為君友請安者,老夫必有以報命。”顧貞觀絲毫沒有猶豫屈膝請安。明珠也為顧貞觀對朋友的一片忠誠所感動,讓他放懷以待,一定可以將吳兆騫救出。 。。

人生若只如初見(7)

經過明珠和納蘭的努力,康熙終於同意將吳兆騫赦還。吳兆騫回到北京之後,明珠和納蘭的賢明大著。納蘭和顧貞觀以及吳兆騫三人更是抱頭痛哭,在酒席間掩飾不住欣喜,納蘭隨即作詞一首:

才人今喜入榆關,回首秋笳冰雪間。玄菟漫聞多白雁,黃塵空自老朱顏。星沉渤海無人見,楓落吳江有夢還。不信歸來真半百,虎頭每語淚潺湲。

真是悲喜交集,情真意切。詞中納蘭不說自己為營救吳兆騫付出了多少,可見他也不圖任何回報,詞中只是一片真摯的友誼,一時這段事在京城傳為佳話。當然吳兆騫只是個書生,不諳世事,他只知道納蘭和明珠為營救他付出了不少,卻不太知道顧貞觀為了救他也是竭盡全力,後來為了一點小事就和顧貞觀翻臉,不相往來,吳兆騫甚至還極力詆譭汙衊顧貞觀。納蘭性德將這些情況告訴明珠後,在顧貞觀曾為吳兆騫向父親求情的地方,重設宴席招待吳兆騫。然後在左邊的柱子上寫到:顧貞觀為吳兆騫飲酒處;右邊的柱子上寫到:顧貞觀為吳兆騫屈膝處。吳兆騫看過之後甚為驚愕,問納蘭和明珠這是怎麼回事。明珠仔細說明原委,並請出顧貞觀相見,吳兆騫知道情況後長跪於貞觀面前不起,淚如泉湧,說到:“生死骨肉之恩,而以口舌之爭辜之,兆騫非人類矣。”,兩人相擁合好,大哭不止。

吳兆騫在北京了,總要有個住處,納蘭不但讓他們住在自己府上,還把他的妻子兒女也接到家中,吳兆騫感激不已。納蘭與吳兆騫常常“侵晨弄墨,筆彩潛飛;半夜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