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達到大家都滿意的結果。
如果待嫁的女子有魅力、健康又純潔,而且沒有嫁不出去的姐姐或者不體面的親戚的話,其家人可以期待把她嫁給各方面條件都有保證的丈夫,如果新郎擁有一定的家世背景,新娘就可以分享到豐厚的遺產。在推行長子繼承權的社會,人們可以把土地原封不動地傳給某個兒子——通常是大兒子,所以,長子成為最有價值的結婚物件,而他的兄弟姐妹的價值則要低許多。
以上規則在所有推行長子繼承製的地方都是適用的。12世紀到14世紀,法國普瓦圖地區的貴族中,有77%的長子已婚,只有30%的非長子已婚。
15世紀和16世紀,葡萄牙的一個省份裡,80%的長子結了婚,而在家中排行老四的男性只有39%的人已婚。挪威在19世紀的繼承法對此有相當嚴格的規定,結果使得大約四分之三的男性沒有財產結婚和供養家庭。
嫁妝
人們也希望新娘為婚姻帶來產業、金錢或其他價值——通常是以嫁妝的形式。沒有嫁妝,大部分女性都無法結婚。嫁妝還為嫁到新環境的新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特別是在她的父母分期支付嫁妝的情況下——為了將來得到經濟上的好處,新郎對待新娘會更好。而且,如果新郎去世,嫁妝會歸還給新娘;雖然嫁妝由公爹管理,但是新娘是嫁妝的法定主人。如果嫁妝中包括土地,出售這些土地必須經過新娘的同意。
馬里斯泰拉·波提切尼詳細研究了15世紀托斯卡納的嫁妝情況,其研究物件既有富裕家庭又有窮困家庭,研究結果指出了嫁妝的作用。在托斯卡納,無論社會階級,嫁妝是婚姻的先決條件。即使新娘是依靠慈善過活的孤兒,也會收到一小筆嫁妝——通常來自慈善捐贈或是好心市民的遺贈。在佛羅倫薩,父母甚至會投資MontedelleDoti(即陪嫁基金),回報率不錯,可以為待字閨中的女兒提供未來婚配所需。
嫁妝涉及實質財富的讓與。1415年到1436年的20多年間,科爾託納城的工人平均年薪為14弗洛林,而每個新娘的平均嫁妝達到了驚人的125。5弗洛林。嫁妝的多少取決於若干因素。為女兒找到合適的結婚物件之後,父母會根據女兒在夫家負擔的家務型別確定嫁妝,有時候還要看她能生養多少孩子。年紀較大的新娘是“不值錢的商品”,因為家裡為了養她付出了更多的經濟投入,而且她給丈夫家生的孩子會比較少,提供勞務的年數也沒有別人多。為了把這樣的女兒嫁出去,父母一般會拿出更多的嫁妝吸引提親者。(類似的還包括二婚的女子。)而較年輕的女兒因為能生更多孩子、幹更久家務,只要付出較少的嫁妝就可以安排好她們的婚事。
第一章 過去的丈夫與妻子(11)
社會流動性也決定著嫁妝的多少。下嫁的托斯卡納女子(例如,從商人家庭嫁到農民家庭)得到的嫁妝通常比“上嫁”(如從農民家庭嫁到專業人士家庭)的女子多。波提切尼認為,這是因為父母想要女兒過上與自家條件類似的生活。與嫁妝較少的女子相比,嫁妝多的女孩有可能生更多的孩子,因為她們的生活條件更好。
不過,嫁妝制度也引發了許多悲劇。社會重男輕女的習氣導致父母認為女兒是家庭財富的消耗者,結果,因為得到的嫁妝低於一般水平,無數不受父母喜愛、缺乏魅力、殘疾、孤立或者不那麼幸運的女孩子嫁給了不適合自己的丈夫或者進了修道院。
在殖民時代的北美洲,因為適婚女子的缺乏,嫁妝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例如,17世紀的新法蘭西,每三千人中的男女比例是5∶1,而且許多女性是修女。雖然有的毛皮商人、探險者和殖民者的僕役與當地女子保持性關係,而且少數人娶了她們,大多數單身漢還是面臨無妻可娶的風險,因此,法王路易十四及財政大臣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推出了一個專案,把健壯的年輕女子送到新法蘭西,讓她們與殖民者結婚。本章為大家介紹了737名“國王之女”,大部分人的年齡在15歲到近30歲之間,來自城市地區。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孤兒,在巴黎總收容院長大,院方訓練她們的家務技能,使其可以在中產階級的家庭中工作或者嫁給需要這樣的妻子的男性。6%的“國王之女”來自沒落貴族或者破產的資產階級家庭,她們受到了專案的歡迎。專案的管理者塔隆在寫給財政大臣柯爾貝爾的報告中說:“其中有三到四個出身高貴、品質優良的姑娘,如果她們能與殖民地的官員聯姻,將會很有幫助,因為除此之外使他們對國家保持忠誠的途徑只有授以職位和領地。”在法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