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低矮方形船尾,增強穩定性,提高速度。因為那浩楠使用的是中國硬帆,桅杆矮,母須擔心重心高,因此戰船設計的比較修長,顯得十分的苗條。
“飛剪”型艦船,又稱大西洋艦船,艦船水線往上的部位向後收縮,猶如被砍掉了一塊,以提高在惡劣海況中行駛時的穩定性,這種艦舶成為美國海軍後繼主力艦的一種特徵。
當然,鄧浩楠知道的艦船方式還有垂直型艦船、勺形船、雙曲線型艦船等。其中勺型艦船就是當前西方戰船的艦首樣子,而雙曲型艦舶的船頭向前彎曲,在水線以上垂直,水線以下向後彎曲過渡到船底。 選擇飛剪式艦首,主要就是看重其速度。
既然大明的幟船主流思想不適合部署大量的火炮,那麼面對西洋的兩層或者三層戰艦顯然是要吃虧的。
那浩楠明白,海戰中除了火炮數量是一個決定因素之外,還要看雙方的裝甲防護情況、戰艦的速度、水兵和炮兵的素質,以及艦隊指揮官的指揮能力。
大明的船型比較現代,也就是領先世界艦船結構三百年,給人有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底尖上闊的船型導致無法裝配更多的尖炮,不像西洋戰艦上窄下寬,大肚子可以安裝更多的火炮。代表便是眼前的三層炮甲板的黑珍珠號,以及拿破崙時代法國和西班牙聯軍的四層炮甲板戰列艦。
既然無法裝載更多的火炮,那麼邸浩楠就要在其他方面想辦法了。至於裝甲防護問題,西洋戰艦使用的橡木跟東方戰艦使用的紅木、泡桐相比基本上差不多,都是極其堅硬耐腐蝕的珍貴木材。
當然,大明這邊少不了偷工減料,偷樑換柱的造船商人。因為大明的紅木定義十分廣泛,例如黃花梨、紫檀、花梨木、酸枝木、雞翅木等等,上百種之多,都稱之為紅木,但價格和質地卻是有很大差距。
這些都不是問題,鄧浩楠眼下不斷提升的火炮威力,已經可以拉開交戰距離了。針對荷蘭海軍喜歡玩混戰,近距離格鬥,英國海軍規定三百米內才能開火,而邸浩楠的火炮有效射程達到了啪米,可以在他們的開火底線之外作戰。雖然有效射程遠了,精度大打折扣,可是卻符合了小戰艦襲擾大戰艦的游擊戰術。即便傷不了對方,也可以摟下來幾根鬍子不是?
因此,鄧浩楠針對性的選擇了提高新型戰艦的速度。
兩艘戰艦的海戰就好比兩個人大家,那句話叫啥來著?
天下功夫為快不破!
戰艦速度快了自然要佔便宜!
而鄧浩楠深知,帆船的理論速度可以達到無窮大。
例如年,“水翼”號極速帆船達到了每小時四節以上的極速約合每小時公里。或每小時力海里。
雖然她航行了兩公里就分崩離析了,因為當你以每小時約 四公里的速度高速航行時,水就會變得像岩石一樣。
是的,很危險!
帆船極速航行類似登山人攀登珠穆朗瑪峰!
水翼號不過是證明未來帆船的巨大價值,六十節的速度,鄧浩楠不敢想。但是十九世紀初的美國人設計的三千噸飛剪式帆船卻是可以達到輕鬆達到口節到舊節,天渡過太平洋,成為侵略中國的貿易帆船。
而小型的飛剪式帆船,據說可以達到十七至十八節。鄧浩楠不需要那麼高,只要能夠達到十四節的速度就足夠用了。
飛魚級風帆護衛艦是鄧浩楠給新設計的戰船定義的名字,首艦飛魚號,舷號 毖,於天啟五年十二月十八日開工建造,預計天啟六年三月完工,地點便在小南山造船廠的一號船塢當中。
飛魚號設計使用六十六根龍骨,她的船殼板、甲板及肋骨交接處的結構的連線件採用了經過鍛打的船釘。鄧浩楠本想著鍛造出近代戰艦使用的鉚接船釘,只是他的鍛軋廠還達不到那種水平,只能達到十八世紀初發明的鍛打船釘。
船匠用頭鍛船釘固定船板,大批船釘都需在小南山鐵工車間進行鍛打製造。木工車間可進行肋骨加工。並把層壓松木彎曲成肋骨。
為了製造彎頭連線件、鐵釘、螺栓、配件,索套及工具,共需刀噸鐵,建造這樣大的船需打製旺四隻長鐵釘和 兇。只螺栓。
更加令鄧浩楠吃驚的是,飛魚號需在船底打入經鍛制的勸如只大頭鐵釘以防船蛆,然後
建造飛魚號的時間,都消耗在了鍛造鐵釘之上。在邸浩楠的印象裡,現代木質船隻,只要刷一層含有防蟲蛀的油漆塗料即可解決問題。
製造桅杆和風帆的麻煩程度,同樣超乎那浩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