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米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或者兩匹戰馬,三四個人的身體。此時歐洲大多數同等重量的武器在100米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
神武二年式步槍,由於槍膛使用高強度不鏽鋼鋼管,因此膛壓承受力顯著增強,達到了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繩槍的膛壓水平,但卻比其輕了很多。後者使用半個小時後一般就需要架上支架繼續作戰,而神武二年式步槍已經接近近代火槍的重量,雖然依然顯得重,但足夠士兵支撐下來一場高強度戰鬥了。
在火藥上面的改良效果不大,除了給士兵配備定量火藥的小瓶外,在火藥威力上面不容易提高。這主要是鄧浩楠太懶,沒有繼續他的化學實驗,無法得到先進的火藥。當然,鄧浩楠身為一國皇帝,每天的事情很多,沒有時間而已。
不過,眼下雖然火藥沒有得到提升,但是現有的機械製造技術卻是提升了,變相的彌補了火藥的不足,在未來的相當長時間內,鄧浩楠都認為中華帝國的武器是領先世界的,因此他不擔心這個。
當然,鄧浩楠不研究火藥,不代表他不關心。帝國大學不少的鍊金師,也就是未來的化學師,他們受命於鄧浩楠,研究威力更強的火藥。因此,即便鄧浩楠自己不研究,他也沒讓別人閒著。
除了步槍之外,第三步兵師還裝備了轉輪步槍,鄧浩楠稱之為機槍。
這是徐光啟發明的,他根據歐洲人的轉輪火槍的原理,提出了步槍也能做到連續發生彈丸的構想,並以此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藥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三十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火藥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藥發射鉛彈丸。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因此鄧浩楠稱之機槍,比西方最早的機槍早了一個世紀。
步槍進步了,步兵炮也同樣進步了。
神武大炮,也稱神武三年式步兵炮,西方代號31式步兵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口徑100毫米、20倍徑、有效射程:實彈1500米/霰彈1800米,彈重:實彈6公斤/霰彈10公斤、射速1發/分、炮架重180公斤。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最大的特點除了口徑增加到一百毫米,倍徑增加到了二十提高了射程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它實現了後裝彈藥。
能夠實現後裝彈藥,就是後膛炮。這種進步足足領先了世界兩百年。當然,不是技術水平的領先,而是理念的領先。後裝炮早就有人提出了,但是卻因為很多問題為沒有被採納。首先就是鋼材問題,後裝需要的炮閂技術十分複雜。
歐洲人也能耗費精鐵來打造,但是造價將會相對高,因此歐洲人普遍因為經費的昂貴而無法制造。當然更多的國家還是因為沒有後裝炮的理念所致,例如現在的法國,已經具備了製造後裝備的技術條件,但是他們沒有想過使用後裝炮。
當然,後裝炮最大的問題是炮閂,炮閂的強度必須能夠承受得住炮膛火藥爆炸帶來的巨大沖擊力。一旦炮閂強度不過關,一開炮沒等打著敵人,自己人先掛了,那就笑話了。
這也是歐洲人顧忌的一個主要原因,他們的鋼鐵強度不夠,亦或者是造價太高裝備不起。
中華帝國的鋼材強度已經過關了,因此後裝炮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問題解決了。
不過,這還不夠。炮閂的問題解決了,但後膛炮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火炮後裝時炮閂,相應的反後坐裝置需要改變。以前使用前裝炮發射,後面是一個巨大的炮屁股,他的重量足夠穩住火炮。但是採取後裝炮閂時,由於炮閂的設計精密,不可以像以前那樣開火後坐時不用管它,大屁股撞不壞。但如今的炮閂不能受到這樣的後坐力撞擊,因此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行。
反後坐裝置於是因運而生,以前的炮身透過耳軸與炮架相連線,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中華帝國的火炮專家們在鄧浩楠的指導下,利用水壓機的工作原理,實現了反後坐裝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實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透過它與炮架相連線,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專家們在神武三年式步兵炮上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即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器。該機器將水壓機逆向倒推,使得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衝,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