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炮閂不至於撞擊到其他硬物上而損壞,同時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中華帝**隊雄霸天下的一大助力。
中華帝國的火炮的製造者和設計師們不斷對炮的新型設計、炮膛直徑、炮管管壁內的厚度、炮彈的炸藥裝填量和彈丸重量的綜合效能進行多方面的驗證。結果造成炮的型號繁雜多樣,使彈藥的供應成了一個極重的負擔,因此,炮在野戰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為了改變這一局面,16世紀中期前不久,西班牙王查理五世下令將所有帝國製造的炮標準化為七種型號。不久法王亨利二世也效仿西班牙,將法國炮規定為六種標準型號。
在神武大炮問世前,同樣有這樣的問題,專家們試驗了各種口徑、倍徑的火炮,以及不同厚度的炮管。神武大炮有高達四十三種樣品炮,而軍部竟然要所有的型號都生產一下。
對此,鄧浩楠直接痛批了陸軍部一頓。
但是,這些專家們很是不捨得他們的樣品炮就這樣陳列了,或者被銷燬了。因此,試製工作仍在繼續進行著,在原有標準型號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型號,不過,總算比以前更有系統更有計劃了一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鄧浩楠最後不得不花時間來建立一個火炮口徑、倍數等規章制度表。以此來規定和限制科研人員們胡亂試驗型號。
而此時歐洲只有西班牙有固定的表格制度,歐洲各國有許多炮是仿照西班牙的設計而製造的,但國與國之間炮的型號一直各不相同。
在歐洲這一時期,炮兵武器開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