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同一個地區,窮人、中產階級、農業工人和出口商之間社會關係的巨大變化,並沒有伴隨著美國在工業化期間,為實現更高程度的經濟整合所需要的成熟信用體系、消費模式和僱傭勞動制度的出現。
但是也要看到,重大的經濟和社會轉型已經開始。雖然人均出口額在1815年以後開始下滑,但這也許是人力和物質資源在國內市場中重新分配的訊號。這些變化最終有助於工業化的實現。而且,儘管經歷了獨立戰爭時期以及18世紀80年代的衰退和低增長時期,但是世人皆知,美國人在18世紀90年代維持著最高的生活水平。因此,假如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經濟是政治獨立的前提的話,也就是說廣泛的經濟增長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美國人就不可能體會到在相同的年份裡席捲許多歐洲國家的戰爭和農業饑荒所帶來的破壞。
。 想看書來
漫長的19世紀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遷(1)
羅伯特·E·高爾曼(ROBERT )
引言
本章旨在研究18世紀末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漫長的19世紀)美國經濟發展中的量化特徵。其合理的切入點是測度美國經濟的規模,因為任何經濟的中心要素是生產,所以總產值可以恰當地測度規模。至於其他指標,諸如人口和地理擴張等,我們將在後文中加以討論。
衡量總產值的傳統指標有兩個: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指由美國人擁有的生產要素所創造的總產值,國內生產總值指由在美國本土的生產要素所創造的總產值。選擇恰當的指標,主要取決於是將美國看做是全體美國人的總體還是將美國看做一個地理實體。正是因為我們對美國人的歷史感興趣,因此,對我們而言,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更合適的指標。本章大部分的論述都是採用這一指標。然而,實際上,這種選擇並不重要,因為在我們觀察的年份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實際是一樣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傳統衡量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確描述產出水平和長期的產出變化,這一問題暫時擱置,本文將在後面章節進行討論。
美國經濟的規模及增長
規模
獨立戰爭前夕,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大約為億美元(見表)(該資料存在較大誤差是可以理解的)。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這個產值很小,還不及Helene Curtis公司1995年8月31日前一季度銷售額的一半。如果我們考慮到價格變化,1774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1995年的價格表示,大約是28億美元。這個數額比現在美國總產值最少的懷俄明州年產值的2/5還要少,比A&P公司在1995年9月9日前12周的銷售額多了不到1/3。
然而,就1774年世界狀況來看,美國經濟規模並不算小。當時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英國(不包括愛爾蘭)國民生產總值的1/3強(見表)。當時英國正經歷著一場農業革命並處於工業革命的早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英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美國經濟規模比英國要小,而且,毫無疑問,比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亞洲的中國和印度都要小,但是美國經濟並不弱小,基本上是發達的荷蘭和比利時的經濟規模之和。
增長
1774—1909年間,美國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大約增長了175倍,或者說以平均每年的速度增長(見表)。雖然有幾次的增長率高一些,但只持續了較短的時間。19世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經濟發展與美國同步,而阿根廷的經濟增長速度更快(見表)。但是和美國135年的記錄相比,這段時期要短得多。儘管在漫長的1774—1909年間,三個經濟體中的一個或者多個創造更高的增長率是可能的,但是缺乏實現這一增長率的經濟基礎:例如,在1774年——僅在庫克船長到達澳大利亞之後四年,澳大利亞的全部人口(包括一小部分土著居民)和阿根廷的歐洲移民之和不超過160 000人。加拿大人口要多一些,但也不會多很多。直到一戰前,美國經濟規模始終大於其他三個經濟體,1913年,美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幾乎是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實際GDP總和的6倍(見表)。
這四個國傢俱備一些共同的特徵。歐洲人(就美國來說,應該是非洲人)是主要的拓殖者,本地人口非常少且易被消滅,事實上也是如此。新大陸為拓殖者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四國均經歷了人口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最早開始快速增長的正是那塊後來成為美國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