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打!
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繼光由衷地發出了感嘆。
'939'
關於自己的所見所感,後來戚繼光曾對俞大猷講過這樣一番話:
“我自幼隨父從軍,轉歷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駐守
薊門,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為難得一見之強敵。”
然而頓一口氣後,戚繼光終於說出了心中的恐懼:
“征戰半生,天下強橫之徒,我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而對於這場長達數個月的械鬥,當地政府也沒有絲毫行動,既不理也不管,只是每天派幾個人去觀戰,對這種行政不作為的行為,戚繼光卻沒有絲毫怪罪——畢竟大家都是混飯吃,還想多活幾年,可以理解。
他只是急忙趕了回去,並連夜求見胡宗憲,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準我在義烏徵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 胡宗憲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議。 對於義烏人的戰鬥精神,戚繼光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但為確保萬無一失,他決定提高招兵標準條件,只有昀為精銳、昀為勇敢的義烏人,才能成為這支強大軍隊中的一員。 那麼要想加入戚家軍,必須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大致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類比答案:即使你能透過層層海選,進軍選秀節目總決賽,也未必能考得上戚家軍。 絕非聳人聽聞,在胡宗憲的幕僚鄭若曾所著的《江南經略》中,有著這樣一份詳細的招生簡章,如果不服氣,大可以去對照一下: 凡選入軍中之人,以下幾等人不可用,在市井裡混過的人不能用,喜歡花拳繡腿的人不能用,年紀過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機關幹過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還在下面: 喜歡吹牛、高談闊論的人不能用,膽子小的人不能用,長得白的人不能用,為保證隊伍
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見執拗)的人也不能用。
'940'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即使打虎英雄武松先生前來應徵,也是會落選的,因為他不但曾任公職(都頭),而且性格也不太好(殺人之後用血留名)。
而被錄取者,還必須具備如下特徵:臂膀強壯,肌肉結實,眼睛比較有神,看上去比較老實,手腳比較長,比較害怕官府。
概括起來,戚繼光要找的是這樣一群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為人老實,遵紀守法服從政府,敢打硬仗,敢衝鋒不怕死,具備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事實證明,義烏確實人才輩出,雖然招聘要求如此之高,但經過海選,依然有四千多人光榮入選,可見當地群眾除了極具商業潛質外;還有著相當高的政治覺悟。
新兵入伍之後,根據慣例,戚指導員又要訓話了,只要聽完他訓話的內容,你就會徹底明白,這位仁兄為什麼要搞出那份徵兵標準:
“諸位都聽了,凡你們當兵之日,是要拿餉銀的,颳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但你要記得,這銀兩都是官府從百姓身上納來的,你在家種地辛苦,現在不用你勞動,白養你幾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敵,你不肯殺敵,養你何用!?”
其實戚指導員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
但問題在於,這種拿錢辦事的傳統職業道德教育,在我國向來就沒有市場,當兵吃糧,天經地義已經成為了諸多兵油子飯桶們的人生信條。
所以戚繼光設定了重重規定,只吸收不投機取巧、不怕死的老實人當兵,因為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在戰場上是絕不能投機取巧的,怕死的會先死,而老實人終究不吃虧。
戚繼光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訓練物件,但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失去控制的倭寇即將發動一次規模空前的進攻,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然而戚繼光並不知道,就在他招募訓練的同時,一場更大的危機已經猛撲過來,它遠比任何倭寇進犯都更為可怕,一旦稍有不慎,數十年的努力將毀於一旦,他的人生也將被徹底改變。
這是一場殊死的搏鬥,但在這場爭鬥中,戚繼光只不過是一顆無力的棋子,他的命運將取決於另一個人的努力。
這件事的起因發生在半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