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因為李成梁先生的目標,並不是蒙古,甚至也不是女真,他選擇敵人
的唯一標準,就是強大。 強大,強大到足以威脅帝國的程度,就必須消滅。 本著這一指導原則,李成梁偷襲了哈達部,將部落主力殲滅,解決了這個問題。 自隆慶四年至萬曆十九年,在二十二年的時間裡,李成梁把遼東變成了靜土,並不乾淨,
卻很安靜。 如果各部落團結,他就挑事,挑出矛盾後,就開始分類。聽話的,就給胡蘿蔔吃;不聽話的,就用大棒。多年來,他作戰上百次,大捷十餘次,殲敵十多萬人,年年立功受獎,年
年升官發財,連戚繼光都要靠邊站,功績彪炳,無懈可擊。 除了萬曆十一年的那一場戰役。 萬曆十一年(1583),李成梁得到了一個訊息:阿臺出現了。 從戰火中逃離的阿臺,帶著對明朝的刻骨仇恨,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經過十年不懈的
殺人搶劫,他成功地由小土匪變成了大強盜,並建立了自己的營寨,繼續與明朝對抗。 對付這種人,李成梁的辦法有,且只有一個。 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他自撫順出兵,攻擊阿臺的營寨。 攻擊沒有想象中順利,阿臺非常頑強,李成梁竭盡全力,放火強攻全用上,竟然未能攻
克,無奈之下,他找來了兩個幫手。 這兩個幫手,實際上是幫他帶路的嚮導,一個叫尼堪外蘭,另一個,叫覺昌安。 這兩位都是當地部落首領,所以李成梁希望他們出面,去找阿臺談判,籤個合同把事情
結了。 當然了,遵不遵守合同,那就另說了,先把人弄出來。 兩個人就這麼去了,但是,李成梁疏漏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動機。 同為建州女真,這兩個人有著不同的動機,和不同的身份。 尼堪外蘭是附近的城主,之所以幫助李成梁,是因為除掉阿臺,他就能夠獲得利益。 而覺昌安跑過來,只是為了自己的孫女——阿臺是他的孫女婿。 當兩人來到城寨下時,不同的動機,終將導致不同的行為。 '1378' 覺昌安對尼堪外蘭說,我進去勸降,你在外面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