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預防針,實在是出於好心,告訴你這事幹不成,早點收手,免得到時受苦。 可是他的好學生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吃苦,收到奏疏,只回復了一句話: “長子年紀還小,再等個幾年吧。 ” 學生如此不開竅,申時行只得嘆息一聲,揚長而去。
但這一次,申老師錯了,他低估了對方的智商。事實上,萬曆十分清楚這封奏疏的隱含意義。只是在他看來,皇帝畢竟是皇帝,大臣畢竟是大臣,能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此即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一般說來,沒事上山找老虎玩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打獵,一種是自盡。
話雖如此,萬曆倒也不打無把握之仗,在正式亮出匕首之前,他決定玩一個花招。
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萬曆突然下達諭旨:鄭貴妃勞苦功高,升任皇貴妃。 訊息傳來,真是糞坑裡丟炸彈,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議論紛紛,群情激奮。 因為在後宮中,皇貴妃僅次於皇后,算第二把手。且歷朝歷代,能獲此殊榮者少之又少
(生下獨子或在後宮服務多年)。 按照這個標準,鄭貴妃是沒戲的。因為她入宮不長,且皇帝之前已有長子,沒啥突出貢
獻,無論怎麼算都輪不到她 '1306' 萬曆突然來這一招,真可謂是煞費苦心。首先可以藉此提高鄭貴妃的地位,子以母貴,
母親是皇貴妃,兒子的名分也好辦;其次還能借機試探群臣的反應。今天我提拔孩子他媽,你們同意了,後天我就敢提拔孩子。溫水煮青蛙,咱們慢慢來。 算盤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盜鈴。
要知道,在朝廷裡混事的這幫人,個個都不簡單: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讀幾十年書,考得死去活來,進了朝廷,再被踩個七葷八素,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屬狐狸的,嗅覺極其靈敏,擅長見風使舵,無事生非。皇帝玩的這點小把戲,在他們面前也就是個笑話,傻子才看不出來。
更為難得的是,明朝的大臣們不但看得出來,還豁得出去。第一個出頭的,是戶部給事中姜應麟。 相對而言,這位仁兄還算文明,不說粗話,也不罵人,擺事實講道理:
“皇帝陛下,聽說您要封鄭妃為皇貴妃,我認為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長子,鄭妃生皇三子(中間還有一個,夭折了),先來後到,恭妃應該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應該先封恭妃為貴妃,再封鄭妃皇貴妃,這樣才算合適。”
“此外,我還認為,陛下應該儘早立皇長子為太子,這樣天下方才能安定。 ” 萬曆再一次憤怒了,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幾天,好不容易想出個絕招,自以為得意,
沒想到人家不買賬,還一言點破自己的真實意圖,實在太傷自尊。 為挽回面子,他隨即下令,將姜應麟免職外放。 好戲就此開場。一天後,吏部員外郎沈璟上書,支援姜應麟,萬曆二話不說,撤了他的
職。幾天後,吏部給事中楊廷相上書,支援姜應麟,沈璟,萬曆對其撤職處理。又幾天後,刑部主事孫如法上書,支援姜應麟、沈璟、楊廷相,萬曆同志不厭其煩,下令將其撤職發配。
在這場鬥爭中,明朝大臣們表現出了無畏的戰鬥精神:不怕降級,不怕撤職,不怕發配。個頂個地扛著炸藥包往上衝,前仆後繼,人越鬧越多,事越鬧越大。中央的官不夠用了,地方官也上書湊熱鬧,搞得一塌糊塗,烏煙瘴氣。
然而事情終究還是辦成了,雖然無數人反對,無數人罵仗,鄭貴妃還是變成了鄭皇貴妃。 '1307' 雖然爭得天翻地覆,但該辦的事還是辦了。萬曆十四年三月,鄭貴妃正式冊封。 這件事情的成功解決給萬曆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自己想辦的事情,是能夠辦成的。 這是一個錯誤的判斷。 然而此後,在冊立太子的問題上,萬曆確實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當然,不鬧
事,不代表不捱罵。事實上,在這四年裡,言官們非常盡責。他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並以此為契機,在雒於仁等模範先鋒的帶領下,繼續奮勇前進。 但總體而言,小事不斷,大事沒有,安定團結的局面依舊。 直到這歷史性的一天:萬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決雒於仁事件後,申時行再次揭開了蓋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請。 ” “皇長子今年已經九歲,朝廷內外都認為應冊立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