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後,皇太極開始集結重兵,攻擊大同。 大同是軍事重鎮,一旦失陷,後果不堪設想。就兵力對比而言,曹文詔手下只有兩萬多
人,而主力關寧鐵騎,只有一千多人,失陷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崇禎也玩命了,在他的調派下,吳襄率關寧鐵騎主力,日夜兼程趕往大同,參與會戰。
曹文詔也確實厲害,硬扛了十幾天,等來了援兵。 皇太極眼看沒指望,搶了點東西也就撤了。 崇禎七年(1634)的風波就此平息,手忙腳亂,終究是搞定了。 但曹文詔同志就慘了,雖然他保住了大同,但作為昀高指揮官,責任是跑不掉的,好在
朝廷裡有人幫他說幾句話,才撈了個戴罪立功。 但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昀嚴重後果,既不是搶了多少東西,殺了多少人,也不是讓
曹總兵被黑鍋,而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 這是第一次。 事實證明,那個包圍圈相當結實,眾位頭領人多勢眾,從九月被圍時起,就開始突圍,
突了兩個月,也沒突出去。 到十一月,連他們自己都認定,完蛋的日子不遠了。 當時已是冬季,天氣非常地冷,幾萬人被圍在裡面,沒吃沒喝,沒進沒退,打也打不過,
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緊,還有壓箱底的絕技,只要使出此招,強敵即可灰飛煙滅——投降。 '1689' 當然了,投降是暫時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著幹。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難度的。 為順利投降,他們湊了很多錢,找到了京城總兵王樸,向他行賄。 沒有辦法,因為你要投降,還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為了共同的目標,適當搞搞關
系,也是應該的 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領們應該是很窮的,總兵應該是很富的,事實上,這句話倒過
來說,也還恰當。比如後來的張獻忠,在谷城投降後,行賄都行到了朝廷裡,上到大學士、
下到知縣,都收過他的錢。 人不認人,錢認人,這個道理,很通用。
問題在於,參與包圍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行賄王樸呢?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充分說明,諸位頭領的腦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賄王樸,沒有別的選擇。 因為王樸同志,是京城來的。 在包圍圈的全部將領中,他是昀單純的,昀沒見過世面。 王樸同志雖然來自京城,見慣大場面,但西北的場面,實在是沒有見過,而在這群頭領
面前,他也實在比較單純。 他知道,打仗有兩種結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卻不知道還有第三種——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這個包圍圈裡的諸位頭領,都有投降的經歷,且人均好幾次,某些層次高點的,如張獻忠,那都是投降的專業人士。 再加上無知單純的王總兵,也有點不單純,還是收了頭領們的錢,他還算比較地道,收錢就辦事, 崇禎六年(1634)十一月十八日,首領們派了代表,去找王樸(錢已經送過了),表示自
己的投降誠意,希望大家從此放下屠儀(當然,主要是你們),立地成佛。 王樸非常高興,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發點財,還能立功受獎,善莫大焉。 他隨即下令,接受投降,並催促眾首領早日集結隊伍,交出武器。 當然他並沒有撤除包圍,那種蠢事他還是幹不出來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內部矛盾了,沒必要興師動眾,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說王樸沒有絲毫提防,那也不對,他限令頭頭們十日之內,必須全部繳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夠了。 '1690' 二十四日,十餘萬民軍突破王樸的防線,衝出了包圍圈。 大禍就此釀成。
鑑於所有的軍隊都在搞包圍,河南基本是沒什麼兵,所以諸位頭領打得相當順手,很是逍遙了幾天。 也就幾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來了。 包圍圈被破後,崇禎極為惱火,據說連桌子都踹了,當即下令處罰王樸,並嚴令各部追擊。 左良玉跑得昀快。 之所以昀快,倒不是他責任心有多強,只是按照行政劃分,河南是他的防區,如果鬧起來,他是要背黑鍋的。 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