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給錢不說,還要給地,相對而言,昌平兵價效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帶著這撥人,左良玉終於翻身了,他連續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斬殺敵軍上萬人,追著敵軍到處跑。 到崇禎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軍主力被他趕到了河南武安,估計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這裡,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萬人,還跑什麼?就在這裡,跟左良玉死磕。 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抉擇。 敵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開始安靜下來,不發動進攻,也不撤退。 對左良玉的反常舉動,民軍首領們很納悶,但鑑於左總兵向來彪悍,他們一致決定等幾天,看這位仁兄到底想幹什麼。 左良玉想幹的事情,就是等幾天。
他雖然很猛,也很明白,憑自己這點兵力,追著在屁股後面踹幾腳還可以,真捲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萬萬不能地。 在對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個月,終於等來了要等的人。 根據崇禎的統一調派,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日夜兼程,於九月底抵達武安,完成合圍。 對首領們而言,現在醒悟,已經太晚了。 '1687'
下面,我們介紹這個包圍圈裡的諸位英雄。據史料記載,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外,還有若干歷史人物,如薛仁貴、劉備(都是外號)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沒想明白這外號啥意思,估計是說他跑得快),逼上路(這個外號很有覺悟)、一塊雲(估計原先幹過詩人)、三隻手(這個……);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龍……(應該之前已經被曹文詔幹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這個圈裡。 對諸位首領而言,崇禎六年的冬天應該是過不去了。 因為除被圍外,他們即將迎來另一個相當可怕的訊息。 按規定,但凡跨省調動,應該指認一名前線總指揮,根據級別,這個包圍圈的昀高指揮
者,必定是曹文詔。 當然,如果真是曹文詔管這攤子事,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因為以他老人家的脾氣,逮
住這麼個機會,諸位首領連全屍都撈不著。 可是,不是曹文詔。 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 崇禎六年九月,曹文詔被調離,赴大同任總兵。 關於這次任命,許多史書上都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自毀長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調走,純粹是找抽。 而這筆帳,大都算到了御史劉令譽的頭上。 因為據史料記載,曹文詔當年在山西的時候,跟劉御史住隔壁,曹總兵書讀的少,估計
也不大講禮貌,欺負了劉御史,兩人結了樑子。
後來劉御史到河南巡視,曹總兵跟他聊天,聊著聊著不對勁了,又開始吵,劉御史可能吃了點虧,回去就記住了,告了一黑狀,把曹文詔告倒了,經崇禎批准,調到大同。 史料是對的,說法是不對的。 因為按照明代編制,山西總兵和大同總兵,算是同一級別,而且崇禎對曹文詔極為信任,別說一狀,一百狀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後揭曉。 崇禎七年(1634)初,皇太極率軍進攻大同。
崇禎是個很苦的孩子,上任時年紀輕輕,小心翼翼地裝了兩年孫子,幹掉了死太監,才算正式掌權,掌權之後,手下那幫大臣又鬥來鬥去,好不容易幹了幾件事(比如裁掉驛站),又幹出來個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幾年,昀後還是沒轍。
'1688'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很勤奮,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著補丁,也不好色(估計沒時間),兢兢業業這麼多年,沒享受權利,盡承擔義務。這樣的
皇帝,給誰誰都不幹。 很可憐。 可憐的崇禎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詔調到大同,是因為他沒有辦法。 家裡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畢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這麼多,要有兩個曹文詔,
這事就結了。 對於皇太極的這次進攻,崇禎是有準備的,但當進攻開始的時候,才發現準備不足。 皇太極進攻的兵力,大致在八萬人左右,打寧遠沒指望,但打大同還是靠譜的。 自進攻發起之日,一個月內,大同防線全面擊破,各地紛紛失守,曹文詔雖然自己很猛,
蓋不住手下太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擊破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