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高陽,位處直隸(今河北),是個小縣城,沒兵,也沒錢,然而這個縣城的失陷,卻震驚
了所有的人。
因為有個退休幹部,就住在縣城裡,他的名字叫孫承宗。 他培養出了袁崇煥,構建了關寧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熬得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都掛了,也沒能啃動。無論怎麼看,都夠意思了。 心血、才華、戰略、人才,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已經奉獻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終將把報國之誓言,進行到人生的昀後時刻。 清軍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七十六歲,城內並沒有守軍,也沒有將領,更沒有糧草,彈丸之地,不堪一擊。 很明顯,清軍知道誰住在這裡,所以他們並沒有進攻,派出使者,耐心勸降,做對方的思想工作,對於這位超級牛人,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而孫承宗的弁度,是這樣的,清軍到來的當天,他就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牆,
開始堅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亡,準備迎敵。 '1752'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想起黃道周,想起後來的盧象升,想起這幫頑固不化的人,正如
電影集結號裡,在得知戰友戰死的訊息後,男主角嘆息一聲的那句臺詞: 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有一個算一個,都他媽死心眼。 黃道周和孫承宗應該不是教導隊出來的,但確實是死心眼。 這種死心眼,在歷史中的專用稱謂,叫做——氣節。 失望的清軍發動了進攻,在堅守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 對於這位俘虜,清軍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希望他能投降,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基
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絕之後,他們毫無意外,只是開始商量,該如何處置此人。 按照尋常的規矩,應該是推出去殺掉,成全對方的忠義,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這麼辦
的。 然而清軍對於這位折磨了他們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崇拜到了極點,所以他們決定,給予他自盡的權利。
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他整頓衣著,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 這就是氣節。 訊息很快流傳開來,舉國悲痛。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聽說此事的盧象升,終於下定了決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潛部向他靠攏,合兵與清軍作戰,但高起潛毫不理會。
而從楊嗣昌那裡,他得知,自己將無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糧草已極度缺乏,兵力僅有五千,幾近彈盡糧絕。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象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著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著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象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象升身穿孝服,這意味著,他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前進至鉅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象升部。 面對強敵,盧象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為慘烈,盧象升率部反覆衝擊,左衝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象升明白,敗局已定了。 '1753' 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儀,繼續戰鬥,為了他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儀,依然奮戰。他
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 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盧象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為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複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將領中,盧象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於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汙,
廉潔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