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的。 據統計,光是甘肅陝西,就有幾萬人指著驛站過日子。 崇禎二年(1629),驛站沒了。 之前我說過,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個叫做劉懋的好人。 崇禎同志的運氣實在太差,災荒、錢慌、又奪了人家的飯碗,如果不鬧,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災荒,偶然裁掉驛站,偶然的地點。
如果其中任意一個偶然沒有發生,也許就不會有昀後的滅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認定,在這些偶然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必然,一個真正的,
決定性的原因。 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我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這個昀終的原因,四個字——氣數已盡。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個人能紅兩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紅十年,
就是有道行的,能紅二十年,那是劉德華。 公司也一樣,能開兩年,很正常,能開二十年,不太正常,能開兩百年的,自己去數。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開個幾年就捲鋪蓋的,也不少。昀多也不過三百年,明朝開
了二百多年,夠意思了。 撫戰 當然,崇禎是不會這樣想的,無論如何,他都要撐下去,否則將來到地下,沒臉見開鋪
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楊鶴。 楊鶴,湖廣武陵人(湖南常德),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經朝廷一致推薦,楊鶴被任命
為兵部侍郎,三邊總督,接替之前總督武之望的職務。 工作交接十分簡單。應該說,基本不用交接,因為楊鶴到任的時候,武之望已經死了。 不是他殺,是自殺。 武總督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鑑於西北民變太多,估計回去也沒什麼好果子吃,索性自
殺。 而楊鶴之所以接替這個職務,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談話。 楊鶴是一個進步比較慢的人,在朝廷裡混三十多年,才當上僉都御史,混成這樣,全靠
他那張嘴。 '1668'
皇帝喜歡魏忠賢,他罵魏忠賢;皇帝討厭熊廷弼,他為熊廷弼辯護。想什麼說什麼,幾起幾落,該怎麼來還怎麼來。 崇禎元年,他被重新委任為御史,當時民變四起,大家都在商議對策。 有一次,幾個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這個,楊鶴就在其中。 楊鶴是都察院的,這事跟他本無關係,他之所以摻和進來,還是兩個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動真格的,就瞎聊。這個說要打,那麼說要殺,如此熱鬧,楊鶴終於忍不住了,他說,不能打,也不能殺。 然後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元氣說。 在他看來,造反的人,說到底,也還是老百姓。如果殺人太多,就是損傷元氣,國家現在比較困難,應該培養元氣,不能亂殺。 幾句話,就把大家徹底說懵了,對於他的觀點,大家有著相同的評價——胡說八道。 不殺人,怎麼平亂? 這是一個不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理論,不要緊,有一個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後,崇禎知道了這個理論,十分高興,召見了楊鶴。 好事一件接著一件。很快吏部主動提出,鑑於楊鶴同志的理論很有使用價值,正好前任三邊總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楊鶴同志升任該職務。 楊鶴不想去。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是吹吹牛的,壓根不會打仗,去了幹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援,皇帝支援,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楊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援他,是因為討厭。皇帝之所以支援他,是因為省事。
和楊鶴不同,吏部的同志們都是見過世面的。知道平亂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楊鶴這套把戲,也只能忽悠人,為達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效果,讓後來的無數白痴書呆子明白,亂講話要倒黴,才著力推薦他去。
死在那邊昀好,就算不死,也能脫層人皮 相比而言,崇禎的用心是比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歡楊鶴,是因為楊鶴提出了很好的理論——省錢的理論。
不花錢,不殺人,不用軍餉,不用調兵,就能平息叛亂,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昀多把楊鶴拉回來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1669' 就這樣,一腦袋漿糊的楊鶴去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