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53歲,大學本科文化,醫生。38歲那年曾經與一女子有過婚姻關係,新婚之夜就拒絕和妻子同房,原因是心理恐懼,渾身發冷,出虛汗,完全不知所措。妻子耐心地等待了一年,希望他只是暫時性的心理問題,但是他的症狀沒有好轉。經醫生診療為“心因性異性恐懼徵”,治療無結果,終於離婚。至今十多年仍然單身。
單身女性R,49歲,中等文化,企業文員。結婚15年離異,離婚實質理由是因為沒有子女,男方希望透過另外的婚姻來獲得後代。R女士在年輕的時候因為長相漂亮而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這一次婚姻的結果給了她一定的打擊。在婚姻面臨破裂期間,她患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經常歇斯底里地發作。離婚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略有好轉。單身生活中不斷地透過各種途徑結交男友,和男友建立或者是精神上的或者是肉體上的感情關係,並不斷地更換異性伴侶,希望從異性那裡獲得對自己肯定的認識,而且希望不斷地得到這種肯定,否則便感到非常不自信而造成病情復發。至今一人單獨居住,但是生活中絕對離不開異性。有的時候一天要兩到三個異性陪伴才感到滿足,為此經常到舞廳等娛樂場所勾引男士回家同居。
另類和主流(5)
單身男性N,50歲,大學本科文化,技術幹部。有婚史,有一子。夫妻之間感情淡漠,後因此離婚。平時善於與異*往,但是每每交往到一定的階段便自覺停止,然後又開始尋找新的交往物件,開始新一輪情感追逐,不過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他從來不會和異性進行身體上的接觸。在追求異性的過程之中比較大膽而直接,非常主動,自我感覺良好,對異性的確沒有過性的要求。現在,他發展到天天在家裡收集垃圾,將垃圾桶裡沒用的東西收回來,他的兩室一廳里長年累月地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垃圾,鄰居非常討厭他,要他將垃圾清理掉,但是他就是不願意,街道居委會多次強行清除,但是過一段時間他又將家裡塞滿了垃圾。
因單身生活而形成性格變異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單身者問題之一。世俗社會,主流文化對單身者的歧視,生活中的孤獨已經缺乏必要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致使他們性格變異,或輕或重產生心理疾病。雖然單身者的心理問題,在其他已婚者身上也會表現出來,如過度的*求、戀物癖、異性恐懼徵、憂鬱徵等,但是一旦這些疾病發生在單身者身上,由於他們缺乏親人的照顧和安慰,常常會使這些疾病的表現得比一般人嚴重,而這些疾病在中國常常又不會被視為疾病,這些單身者常常面臨得不到治療的危險,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得病了,不會主動治療,同時也沒朋友提醒他們去治療。所以,關於單身者性格怪誕的傳說也就多了起來。不排斥某些單身者確實有心理問題,根據我們的觀察,許多年齡較大的單身者的確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例如多疑、孤僻、憂鬱等。
生理:人類的動物性機能需要性活動進行調節,醫學論證,適當的性生活對促進人體健康平衡,調節人體內分泌有益處。沒有性活動的單身生活可以造成人體內分泌失調,而內分泌失調是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的重要病源。例如,更年期單身女性因為內分泌的障礙會出現心悸、氣促、頭暈、全身無力、精神狀況極差、脾氣特別暴躁等病狀,雖然婚內婦女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但是單身女性患病反應比較強烈,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愈緩慢,大多需要就醫治療,這和婚內婦女絕大多數有可能自行痊癒形成鮮明對照。
心理:長期禁慾,抑制了人的正常需求,給人造成心理上的極大傷害。抑制和發洩,是人生命本能正常活動的兩種形式。其中任何一種形式都不可能取代另外一種形式,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縱慾過度對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反之,禁慾過度,除了引起生理性疾患外,也會引起嚴重的心理性疾病,例如,情緒低落、沮喪、易怒、猜疑、煩躁、神經衰弱、對客觀事件承受力低、與周圍的環境很難相容等,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心理畸形。南京1997年所發生的碎屍案疑為單身男性所為。
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中國式的清教徒式禁慾主義氛圍中,人們發洩*的渠道是非常狹窄穩定的,從某種角度來說城市類似一座巨大的修道院,每一個人表面上都以純潔內心、嚴格禁慾為正統,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暗中窺測別人的私生活,並以這種變態的窺測為自己*望發洩的第二渠道。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人,會形成一種集體式的禁慾人格,不僅自己禁慾,還要求別人禁慾,進而將窺測別人的隱私、監督別人禁慾當成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