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變相的性*人格,極端的好奇感和極端的厭惡感混雜在一起,從而形成心理變態。特別是單身的個體,在強大的社會輿論的壓力之下,幾乎沒有發洩*望的機會,更容易導致這方面的問題。這樣的事例可以在文學作品中找到,例如,巴爾扎克的《都爾的本堂神父》中狠毒妒忌的老處女,張愛玲的《金鎖記》裡數十年守寡的曹七巧,狄更斯的《孤星血淚》中那個一輩子都穿著白色婚紗的老太太“新娘”,仔細分析她們性格變態的原因,單身生活難脫其咎。現實中發生的事件,其驚心動魄之處往往過於文學作品,2002年初的臺灣璩美鳳“春宮”光碟案就是這種變態窺測狂的一次張狂表演,涉案主犯是受害者相交多年的摯友,一個心理變態的單身女人。
除了禁慾之外,社會主流對單身者的生活狀況的蔑視也直接地影響到單身者的心理。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希望和別人一樣走進婚姻,但是由於各種世俗或者人為的原因沒能如願。不能和社會主流融合使他們的自信心極大受挫,如果在這個時候他們受到社會的歧視,這樣有可能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例如,他們之中有的人談性色變,但是又不斷地追逐女人;有的人禁慾過度,結果產生對異性的恐懼。上例中的單身女人仇視父親,就是由於長時間自我封閉對異性產生的心理性的厭惡,以致將對男人的仇視轉嫁到父親身上。
所有這些心理的、生理的、環境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常常造成單身者畸形行為和畸形心理。但是這些因素都不是絕對的,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除了環境的因素之外還有個人的因素,也就是個人對外部環境的承受能力。
至於如何提高單身者的承受能力?我們認為:一、社會對他們的存在和生活應當表示寬容和理解,剛才我們已經反覆地強調過了。二、單身者自己也應該學習如何進行自我心理的調整和自我心理的完善。
關於這後一個問題我們有這麼幾點僅供參考的建議:一、事業心;二、淡泊心;三、犧牲精神;四、開放的意識,適當滿足自己的慾望;五、加強身心修養。
在社會開放的大環境裡,一個單身者需要與之鬥爭的並不是社會,而是單身者自己,是自己那種不能忍受孤單和寂寞的心態,那種數十年如一日的枯燥單調的單身生活,數十年如一日的孤獨一人的處境,必須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心態來應付這一切。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強自身的修養顯得尤其重要,不是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作為一個單身者首先應該有強烈的事業心,在工作和事業中克服孤獨的感覺,從中尋求自我認同感。其次要關愛自然、關愛人類、關心環保、熱愛動物、支援社會公益事業,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廣泛交友,結交異性夥伴,等等,以此避免自我身心的封閉。
準則和規範(1)
隨著單身者對自身身份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漸自我認同,他們的活動逐漸地由地下到公開,他們的身份逐漸地從保密到張揚,漸漸地他們完成了社會性的群集,第三章我們已經研究了這種群集的有形形式——單身俱樂部,這一章我們要研究的是單身者群集的無形方面——單身文化。英國作家喬納森在談到單身群體之所以出現社會性群集時說:“由於朋友之間的感情疏遠了,所以離婚者就致力於重建一個暫時性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嘗試性的人數眾多的社會集團,創立一種現在開始接近確定的亞文化。”本章我們將從文化學視閾著手,研究單身亞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一股亞文化的思想潮流,它的來龍去脈,它的中外影響,它和主流文化的互動等特徵。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秩序、有規則的世界。自由——從來都是有限度的,地球上的一切都處於這種秩序和規則的框架之內。沒有規則和秩序的事物是無法延續自己的存在的,最多隻能是曇花一現。城市單身群落也是如此。
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人類生活的規則有的是官方定的,有的是民間定的。所謂約定俗成,就是指來自民間由民眾認可而普遍實行的規範和準則。真正打破一切,超然物外的人是沒有的,超然物外是道家思想的一個幻象而已。單身者也不例外,只是作為一種亞文化圈,它所遵循的準則和規範大多來自民間社會的約定俗成,也即單身社會的默契,而不是來自官方和法律。
一、友誼和責任
迄今為止,中國尚沒有保護單身者權益的組織出現,中國單身群體還沒有形成明確的有組織的群體意識以及文化認同意識,他們之間結合得非常鬆散,而且目的方向千差萬別,只有30%堅定不移的獨身主義者,有60%的單身者無時無刻地不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