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歷史的空白處 作者:沸點123

故事,一直流傳到現代,而且僅僅在現在,才失去了往昔的光彩,成為人們惡搞的物件。

讀書,有家傳的讀書,是那個時代,士大夫之所以為士大夫,之所以為社會精英的唯一法門。有了書,有人讀書,而且讀得好,就會被人稱為書香門第,詩禮之家,否則,即使富埒王侯,權勢熏天,也不會真的被人看得起。至於一般的土財主,在人們的日常評價體系中,比農夫和工匠還不如。在那個時代,精英之間的較量,比的是藏書之富,比的是子弟讀書之勤,比的是誰家子弟讀書聰明,而不是誰家金子多,誰家排場大,吃飯用多少盤子。

士大夫意味著榮耀,也意味著責任。在鄉里社會,士大夫就是鄉紳,不做公益的鄉紳,不叫鄉紳。做個士大夫,就意味著有了急難,別人不出頭的地方你要出頭,別人不擔當的所在你要擔當。無論婚喪嫁娶,年節祭祀,調劑糾紛,修橋補路,濟窮救難,甚至為鄉里百姓出頭,對抗官府的暴政(不一定是暴力對抗,往往透過談判的手段,迂迴的途經,)。這裡有榮耀和尊敬,也有物質上的好處,比如主持儀式,調解糾紛,張羅公益,往往處在人們的目光中心,萬人矚目,有享不盡的得意。但同時也擔著責任,付著辛苦,操心費力不說,萬一事情辦不好,糟蹋了眾人的錢財,辜負了鄉親的期望,必遭大家埋怨,甚至遭人唾罵。

從貴族到士大夫再到貴族(3)

中國計程車大夫傳統,已經消失很長時間了。美國人艾愷給梁漱溟做傳,稱之為“最後一個儒家”,也許有點誇張,應該還有幾個,但梁漱溟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確是中國最後計程車大夫。經過幾番運動,幾番燒書,禁書之後,書雖然有人還在讀,但讀書的過程,已經全然沒有了書香縈繞的感覺,大家讀來讀去,無非是某些非常功利的目的,把來學些掙錢的本事,所謂的書,大部分都是教科書或者教學參考書,如此大的一個國家,絕大多數出版物都是教材,除開教材之外,憑自己興趣買書看的,十個裡頭沒有一個。書就是敲門的磚頭,用完了就丟,沒有起碼的尊敬。過去士大夫也要做官,但做了官,依然要讀點書,否則為同僚看不起,為上司鄙夷,現在的人,讀書為了做官,做了官,就不再讀書,或者根本沒有時間讀書。而且奇妙的是,越是不讀書的官,做的似乎就越好,升遷容易。

很弔詭的是,不見得我們丟棄了傳統,傳統就跟我們無關。士大夫傳統丟了,但士大夫的毛病卻一樣沒少,全部傳了下來。在沒有正氣壓著的前提下,這些毛病顯得格外突出,意氣,自大,怯懦,虛榮,不負責任,總在人類價值的反面顯現自己的價值,讓人怎麼看怎麼難受。更加奇妙的是,恰是在這個基礎上,某些人,尤其是那些讀過點書,在社會上混的不錯的人,挾帶這類似士大夫的意氣和自大,開始了追求貴族的旅程。此番,他們追的實際上是歐洲的貴族,什麼是歐洲的貴族,他們並不清楚,他們心裡想的,無非是某些價格不菲的服裝,某些紅酒和咖啡,高爾夫和滑雪,某些所謂的格調,品味,以及莫名其妙的派頭。

歐洲人離貴族還不算遠,兩百年前,那裡還有點剩的公爵和伯爵,兩百年後,還有剩的城堡,如果歐洲人要追,也許還來得及。不過,他們好像並不想追,除了某些炫耀高貴的產品廣告。

受了這些廣告誘惑的中國人,忘記了自己的書香,自家的傳統,付出巨大的代價,操起了高爾夫球杆,他們追得上,學得來嗎?君不見,送到歐洲去的小留學生們,已經身在歐洲了,他們看得見歐洲的城堡,也可以接觸到前貴族的後代,但是,他們中很大一部分變了什麼,貴族嗎?不,當地人叫他們垃圾。

後漢儒生的幸福生活(1)

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雖然一時半會兒儒學並沒有真的尊貴起來,但大方向一定,變化總是會出現的,慢慢的,儒學地位高了起來,儒生的隊伍開始壯大。選官的察舉,本來選拔的標準很是實用主義,沒有多少道德要求,到了西漢的後期,也開始一點點扳起面孔,講究起來,原來的賢良、文學、治劇、優異等選拔名目,最後只變成了“孝廉”一個名堂。選官的制度槓桿,是社會風尚改變的利器,於是,社會上稍微識幾個字的人,就都想成儒生了,原來對五經有點了解的人,在坐了很久的冷板凳之後,終於有了出頭之日,通一經賣一經,不愁門庭不若市。

王莽的改革雖然沒能立得住新朝,但在“信而好古”方面,卻走的比漢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都遠,因而儒術在獨尊的方向上,推進了一大步。僥倖得了天下的劉秀,當然只能接過接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