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歷史的空白處 作者:沸點123

棒繼續走。東漢的政壇和文壇,都成了經學的天下,通經,逐漸成為被察舉徵辟的先決條件,各地的學校自然都塞滿了人,而京師的太學更是人滿為患,最多的時候達到十幾萬人。朝中知名的公卿大多在太學兼職,進入太學而且有機會成為這些人的弟子門生,那麼出仕的機會無疑要增加很多。

但是,朝廷的官職畢竟有限,大家一擁而上的時候,未免狼多肉少,得食者稀,落空者眾,實在擠不上去的就得別尋門路,班超的投筆從戎,跑到西域冒險,就是刀筆吏的非儒學化的一種選擇。只是像班超這樣的人畢竟太少,明知道往上爬的路越來越窄,大家還是擠在一條道上,誰也不肯下來。後來太后和皇帝跟宦官們勾連起來,把官爵掛起來賣,於是太學生大譁,鬧起了學生運動,這是後話了。

察舉是推薦選拔,需要有“群眾評議”,那時的群眾評議不是虛應故事,真刀實槍,各地每年就是依照評議,推舉“孝廉”。讀書人每年定期都會對自己地方計程車人品頭評足一番,每月初搞的評議就叫“月旦評”,留下來一個成語叫“月旦”。在開始時候,只要老實巴交,認真讀書,而且孝敬父母大概就可以得到好評,時間一長,競爭加劇,如果想讓人們“月旦”出個好結果來,非得有點特別的表現不行。努力讀書,鑽研經書當然可以,那個時代,也的確出了不少皓首窮經的人物,但是走這條路,實在太難,有些人,即使下了苦功夫,耗夠了時間也做不出來名堂。於是有人打起了另外的主意,在道德行為上做文章。

從東漢到西晉,是一個出孝子的時代,現在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圖10)大部分都是那個時期的人和事。這些所謂的孝行,有些還算正常,比如黃香冬天給父親溫席,夏天打打扇子什麼的,但有些就很是矯情,比如丁蘭父母雙亡,刻木為親,天天侍奉,妻子稍有“虐待”木人之舉,就將之休掉。至於郭巨為了讓母親吃的更好而埋掉自己的兒子,則簡直是殘忍了。可是,這樣孝行,在那個時代,是會受到追捧的,大家比著來,最常見的是,在父母之喪上做文章,三年的守孝之期很快被突破,四年、五年,最多的守孝十年。有人守孝就在在父母廬墓之旁,搭個草棚,或者乾脆生活在墓道里,披麻戴孝,穿粗布衣裳,不能吃葷腥,不能近女色,苦苦的熬。當然,也有熬不住的,被人揭發,在墓道里生了兒子,兒子都生出來了,估計別的禁忌也就都不在話下。風氣所被,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陸績八歲就會在席間往懷裡揣桔子,被人發現就說自己母親愛吃,回去孝敬母親的。這種道德追求的風氣,有時也會飛起流彈,殃及人們的正常性生活。據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東漢時有儒生,每要妻子同房,必先通報:為子嗣計,敦倫一次如何?

這種矯情的非常之行,當個故事說說還不妨,如果真的成了榜樣,讓大家學習,而且大家還真的學,時間一久,人們可就有點受不了了。所以,事情開始向兩個方向轉化,一方面,孝行的故事還在繼續,但苦行的因素逐漸消失,虛假的成分明顯增加,比如說,臥冰求鯉啦,哭竹生筍啦,沒準鯉魚和竹筍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的,偏說是臥在冰上,冰化了自己跳出來的,竹筍則是哭出來的,讓人感到是大白天見了鬼。另一方面,反動也出現了,最明顯的是當年以孝悌聞名的孔融,居然宣稱,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當初父親製造兒子的時候,無非是出於情慾,母親之於兒子,也是如此,不過是瓶子裡面裝了東西,東西出來了,關係也就完了。此話雖系至友之間的戲言,就離經叛道而言,後來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不拘禮法,都不過是孔融的餘瀝。這種反動,如魯迅先生所言,是由於社會生活虛偽的太厲害,老實人太認真,結果受不了,於是當了憤青。

後漢儒生的幸福生活(2)

當然,到了這個時候,後漢儒生的幸福生活也就快要結束了,魏晉的讀書人,開始在清談、醇酒、婦人、五石散加門第上比拼,無論什麼樣的孝行,跟做官都沒有太大的關係了。不過,這時候也有讓人看了舒服的地方,士人的生活糜爛奢華雖然到了一塌糊塗的地步,但矯情和虛偽卻不多見了。

混事的本事

這年頭,過年一見面,寒暄起來,三百六十行,無論幹什麼,都說自己在混事。混事也有混好混不好的,那混好了的,除了運氣好,祖墳冒青煙之外,還要看本事。幹事的本事,跟混事的本事,不是一回事,會幹事,不一定會混事。華人圈裡,談吃談得最明白的唐魯孫先生說,張伯駒曾經跟他說過,人在世上混,得有四樣本事:一筆好字,兩口二黃,三斤黃酒,四圈麻將。如果不能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