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2 / 4)

小說:中國抗日戰爭史 作者:一半兒

是表現為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整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內線的地位,但主力軍在內線,游擊戰爭在外線,形成夾攻敵人的奇觀。各敵後游擊區都以自己為內線,以其他各區為外線,又形成夾擊敵人的戰線。在戰略防禦階段,戰略內線作戰的正規軍是後退的,但戰略外線作戰的軍隊,則廣泛向敵後方大步前進。這樣就形成了有後方作戰和無後方作戰,包圍和反包圍,大塊和小塊的複雜形態。“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

毛澤東對持久戰總的趨勢和結局的論斷是,中國進行的這種持久戰,不但在戰場上改變著敵我之間的強弱優劣形勢,而且將逐漸地變化著總的形勢,再配合著敵人內部的變動和國際的有利形勢,就能使我總的形勢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優敵劣。“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這個戰爭,不但將影響中日兩國,大大推動兩國的進步,而且將影響到世界,推動各被壓迫民族的進步。全中國人民都應自覺地投入這個戰爭中去,中華民族的解放將從這個戰爭中得來。

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抗日戰爭中,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那末,為什麼提起戰略問題呢?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中國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它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於進步的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敵人佔地甚廣和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因此抗日遊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並且由於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強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存在,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於是根據地的問題、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向運動戰發展等問題也發生了,這就要求把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毛澤東指出,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綱領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以及與正規戰爭相配合、建立根據地、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向運動戰發展、正確的指揮關係。這六項,是達到儲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配合正規戰爭,爭取最後勝利的必要途徑。

人類歷史上有不少游擊戰爭,但人們往往把它作為輔助正規戰的一種作戰形式,認為它只起戰役戰術的配合作用。毛澤東根據中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把抗日遊擊戰爭放在戰略地位來考察,這是對軍事理論的重大發展。他要求廣大的游擊戰爭,逐步向運動戰發展,以擔負起決定戰爭命運的重擔。

他強調建立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為它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儲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一了依託。根據地是關係游擊戰爭生存和發展的生死攸關問題,沒有根據地就得不到群眾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就失去了進退的依託,在敵人反覆殘酷的進攻下,就不能長期堅侍和發展。毛澤東指出,首先應在山地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為長期堅持的重要堡壘,然後向平原和河湖港漢地帶發展,建立臨時根據地,並逐漸發展為鞏固的根據地。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思想及其成功的實踐,對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縮小敵佔區,擴大我佔區,打破敵以華治華、以戰養戰的計劃,發展壯大人民武裝,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都起了極其偉大的作用。

《論持久戰》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實際出發解決戰爭問題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戰略綱領。它發展了弱國戰勝強敵的戰略理論,它從思想上、理論上武裝了廣大群眾,對中國人民堅定抗日信心,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抗日的最後勝利,具有極大的動員和指導作用。

毛澤東指導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和戰略方針,使國民黨的高階將領也不得不佩服。程思遠在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副主席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達,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援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