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革命隊伍中人。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導師,郭沫若便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如果是將沒有路的路開闢出來的先鋒,郭沫若便是帶著大家一道前進的嚮導。”文章讚揚了郭床若的革命熱情、深邃的研究精神和勇敢的戰鬥精神。
16日下午中蘇文化協會舉行茶話會,社會各界名流及各報記者800餘人濟濟一堂,情狀熱烈,會場充滿團結的氣氛。馮玉祥在致詞中說,紀念郭先生,就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忠心愛國、永遠和青年們在一起的高貴品德。
周恩來到會祝賀,稱郭沫若不只是革命的詩人,也是革命的戰士,從他的著作上和行動裡,都燃燒著那烈火一般的感情。勉勵大家向郭沫若學習。當天,延安、桂林、昆明、香港等地也分別舉行慶祝紀念會,新加坡華僑社會文化界亦為郭沫若祝壽舉行大型聚餐會。此後,國統區進步文化界還相繼舉辦了一系列名人祝壽會、創作紀念會、悼念會及各種紀念活動。實際上,無論是對生者生日的祝賀,還是對死者的悼念,都是對國統區抗戰文化運動的推動,對頑固派文化專制政策的打擊。
二是以戲劇為中心,推動國統區抗戰文化運動的發展。在文藝形式中,話劇比較易於結合現實的鬥爭,能直接和群眾交流,影響比較大。周恩來和徐冰、陽翰笙等仔細進行了研究,決定用話劇來打破重慶死氣沉沉的局面。於是,重慶文藝界發動了霧季戲劇演出運動。
從1941年10月至1942年5月為第一個霧季演出。在此期間,連續演出了30多出話劇,其中大型話劇29出,而且大多數是好劇。《天國春秋》是陽翰笙以太平天國內部自相殘殺的史實為題材,於1941年9月寫成的一出歷史悲劇,其目的是揭露頑固派破壞抗戰、屠殺新四軍將士的罪行。該劇共演出25場,場次居第一個霧季演出的各劇之首,觀眾達2。2萬餘人。評論家歐陽凡海說:《天國春秋》“是奠定中國歷史劇的一塊主要基石,一個紀念碑。”
郭沫若的《棠棣之花》醞釀於20年代初。抗戰爆發後他整理成五幕歷史劇。
1941年11月在渝公演,演出8場,觀眾達萬人。該劇主題是主張聯合,反對分裂,借古鑑今。該劇上演後,《新華日報》開闢了由周恩來親筆題寫的《劇評》專欄,發表了許多劇評文章,肯定了歷史劇借古鑑今,服務現實的地位和作用。
郭沫若創作的《屈原》五幕大型歷史劇,只經過3個星期的構思,一經動筆,“就像水池開了閘一樣,只是不斷的湧出”,竟在10天之內即告殺青。
郭沫若是借屈原的愛國之情,鞭撻現實的黑暗世界。《屈原》由中華劇藝社演出,參加演出的都是全國有名的演員,可以說是集劇壇之精英。《屈原》的演出,把第一個霧季戲劇演出推上了高潮。重慶各報刊都紛紛發表評論及作家的劇評,熱情讚揚,充分肯定。就連國民黨中央社和中央日報也不得不承認《屈原》劇本“是一篇‘新正氣歌’”,演出時“上座之佳,空前未有。”
然而,人民所喜愛的一出好劇,竟被國民黨當局禁演。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潘公展說,劇本“成問題,不該鼓吹爆炸”。“什麼叫爆炸!什麼叫劃破黑暗!這是造反!”屈原罵楚懷王昏庸,潘公展說:“我們的領袖不是楚懷王。”
周恩來對《屈原》從創作到演出都十分關心,全力支援,充分肯定,把它當作在文藝戰線上同頑固派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於1944年11月在延安寫給郭沫若的信中說:“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於中國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決不會白費的,希望繼續努力。”'《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242頁。'
郭沫若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的6部歷史劇除《棠棣之花》、《屈原》外,還有《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
第一個戲劇霧季演出,除上述幾齣戲外,還有歐陽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陳白塵的《大地回春》,沈浮的《重慶二十四小時》,夏衍的《愁城記》,老舍的《面子問題》,曹禺的《北京人》、《原野》和《日出》等等。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來的關懷下,在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下,第一個霧季演出是成功的。它從戲劇舞臺上開啟了一個缺口,使重慶抗戰文藝運動從低沉走向活躍,開始出現高潮。
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重慶文藝界又進行了第二個戲劇霧季演出,共演出22出戏。其中有夏衍的《法西斯細菌》,於伶的《長夜行》,郭沫若的《孔雀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