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爆發的資產階級的“辛亥革命”,將中國的舊民主革命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辛亥革命是在中國社會矛盾普遍激化的背景下,由孫中山等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同盟會”等組織經過多年準備爆發的。1911年四川、廣東和湖南等地人民的“保路運動”揭開序幕,10月10日,武昌起義取得成功。
12月初,革命派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變革措施,於1912年3月頒佈了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極大地衝擊了封建專制主義,為近代中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歷史變化。
但是,中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根基雄厚。
近代工業很薄弱,民族資產階級十分弱小,農業人口占據了社會人口的絕大比例。孫中山等人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辛亥革命雖然取得了一時的成功,隨即在帝國主義支援的封建官僚、軍閥等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遭受失敗。孫中山被迫辭去大總統職,由封建買辦官僚的代理人、大野心家袁世凱竊取了政權。袁世凱上臺後,對外實行賣國主義,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對內實施專制獨裁主義,鎮壓了國民黨的“二次革命”,並於1915年末演出了一幕復辟帝制的醜劇。中國人民掀起了“護國戰爭”,討伐袁的倒行逆施,迫使袁世凱放棄稱帝並在憂懼中死去。此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三大派,皖系段棋瑞、直系馮國璋和奉系張作霖,分別在日本和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援下,各霸一方,橫徵暴斂,連年混戰,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給人民造成無窮的災難。
1917年8月,孫中山曾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集合南方軍閥勢力討伐北洋軍閥,一度出現南北對峙局面。但西南反袁勢力很快與北洋軍閥實行妥協,護法運動宣告失敗。孫中山憤然辭去護法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職,回到上海。護法運動的失敗進一步證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強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政治經濟力量軟弱的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中國革命必須要有新的領導階級,走新的革命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展
(一)五四運動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加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一度得到發展,從而使資產階級以及其他各派政治力量更加活躍起來。
1919年中國產業工人數量達到200萬,交通、郵電等部門工人約100萬,此外還有大量的工場手工業工人,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社會新生力量的迅速發展,為中國社會變革開創出了新的局面。
1915年9月15日,由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誌(翌年9月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創刊,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是傑出代表。新文化運動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革新政治,改良社會,發展現代文化的要求,在1916年袁世凱死後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推動之下,曾得到很大發展。新文化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的專制主義、倫理道德和迷信愚昧,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強調人權平等及思想自由,破除了封建主義的束縛,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人們尋求革命真理改變現狀,併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動作了輿論和思想準備。
當巴黎和會召開之際,中國各界人士曾寄予莫大希望,認為和會可使中國“稍挽百十年國際上的失敗,”'上海《民國日報》1919年1月5日。'“固為我國之大幸”。'《時事新報》1919年2月11日。'
但是,巴黎和會在實際上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是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強國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中國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條約,收回山東主權等正當要求被完全否定。
1919年4月30日,和會對德和約有關山東問題的條款正式議定,由日本接收山東權益。5月1日,中國《大公報》首先報道:“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於索還膠州灣租借地之對日外交戰,業已失敗。”其餘各報相繼作了報道,全國群情激憤。5月4日,北京大學、高等師範等13所北京高校學生3000餘人首先到天安門舉行遊行示威,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誓死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