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即行停止,但仍作佯渡以欺騙敵軍。新編第39師之加強團,於惠仁橋強渡後,向橄欖寨挺進,以吸引騰衝附近之敵軍。特別游擊區之部隊,於攻略拖角後,一部向西警戒,主力向茶山河(明光北方)、明光南進,威脅騰北敵軍之側背,協助攻擊軍之攻擊。
三、攻擊軍第一線兵團,於開始渡河前,務極力秘匿行動,以主力於慄柴壩、雙虹橋間各渡口,施行強渡,並於佔領橋頭堡後,立即架設軍橋,向馬面關、江直街之線攻擊前進。另以一小部,由西郎渡(慄柴壩北方)附近渡河,驅逐當面之敵,迂迴橋頭街之側背。攻擊軍於第一線兵團攻略橋頭街、江苴街各據點後,再以第二線兵團加入擴張戰果,以一部嚮明光前進,以主力作迂迴,向固東街、江直街之線前進。此時須保持重點於左翼,佔領固東街、江苴街後,整頓態勢,準備進攻騰衝。
四、炮兵部隊,於步兵部隊強渡成功後,第6軍山炮營歸還建制,留置怒江我岸,其餘隨攻擊軍渡河前進。
五、攻擊軍渡河成功後,戰術方式須多用滲透戰術,並須先掃蕩其據點外敵之野戰部隊,然後再對敵各個據點各別攻擊。
第三、兵團部署(略)'蔣緯國:《抗日御侮》第9卷,臺北黎明文比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172~176頁。'
第20、第11集團軍遵照上述計劃,調整部署,準備於1944年5月上旬,先由右(北)翼發動攻勢,強渡怒江,攻佔騰衝;繼以左(南)翼渡過怒江向龍陵攻擊,擊滅滇西方面之敵,使駐印軍作戰容易。爾後以有力部隊向芒市挺進,與駐印軍會師,圍殲緬北方面之敵。
4月25日,蔣介石分別致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指示渡江出擊任務,強調:“此次渡江出擊之勝負,不僅關乎我國軍之榮辱,且為我國抗戰全域性成敗之所繫,務希各級將領,竭智盡忠,達成使命。”'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2編,《作戰經過》(3)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版,第472頁。'
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對蔣介石已令中國遠征軍參戰而“深為欣悅”,因為“此種來自中國方面之努力,將激勵其在緬甸叢林間作堅韌奮鬥中之中國部隊之士氣也。現所計劃之聯合作戰,必將使吾人對於重開通華路線及供給中國作戰部隊物資之努力,得有進步之實效。”'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2編,《作戰經過》(3),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版,第474頁。'
在印緬作戰的英軍亟需滇西反攻作戰的支援,因此,英國首相丘吉爾對中國決定發動滇西反攻作戰,致電蔣介石表示“無任欣慰”。
第六編 走向勝利(1943。7~1945。9)
第三十四章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
第三節 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及其勝利的影響
一、日軍在緬甸的作戰方針和部署
日軍佔領緬甸,標誌著它在東南亞的戰略進攻達到了頂峰,隨後即開始轉入防禦態勢。
1943年2月,日軍大本營為應付盟軍在西南方面的反攻,制定《昭和18(1943)年度帝國陸軍西南方面作戰指導計劃》,該計劃由以往實行軍事管制和維持佔領地區治安為重點,轉為主要著眼於擊退盟軍反攻的作戰準備方面,並決定將作戰和防禦的重點放在緬甸方面和重要資源要地。該計劃的“作戰指導要領”中規定:“緬甸方面需要確保的要地,定為怒江以西、密支那、甘馬因、加里瓦、甘高、實兌一線的地區和丹那沙林地方。”“預定在緬甸方面進行的主要作戰及作戰要領,大致確定如下:
(甲)實兌附近的反擊作戰:
(一)令以第55師為基幹的部隊儘速擊敗進攻實兌正面之敵,大致進到布迪當、孟都一線。
(二)為便於確保實兌,迅速修建陸上補給道路;加強海上補給與掩護,增強城堡工事,整修航空基地。
(乙)對敵人主要攻勢的反擊作戰:以一部分精銳兵力確保國境方面要線,主力大體集結於曼德勒——東籲公路周圍,隨時迅速時所需方面採取攻勢,各個擊破英印軍和重慶軍,尤其主要力求與英印軍決戰,將其殲滅在阿拉幹山隘路口附近。為此,要注意整修和確保交通、城堡設施。此次作戰的時間預計在本年雨季結束(10月)以後,可用於緬甸的總兵力預定為6至7個師。”'〔日〕服部卓四郎:《大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