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北大的日子
段德敏
大學在哪裡?在課堂、在圖書館、在校園、在宿舍……在心裡。其實大學從哪裡講起不重要,重要的是講什麼。古人講“道”,“道”在哪裡,其實“道”就在日常倫理之中、起居行走之間。所謂“大學”也一樣,大學之大不在建築之大,而在大師之大。而且這個“大師”也是心中的“大師”,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和一種希望。所以我不打算泛泛地講我在大學的日子,也不想對所謂大學精神誇誇其談,我只想談一個小小的“點”:我在大學“住”的生活。吃穿住行,“住”也是大學生活之一種,講講庸俗的東西,抒抒感性的情。
我給這個文章起的名字好像挺古怪,“走讀北大的日子”,重在“走讀”二字。“走讀”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念中學的時候同學中要分住宿生與走讀生,所謂走讀不是“走著讀”而是走過去讀,從住處走到學校裡去讀。後來聽說有的高校也叫XX走讀大學,這我就不大瞭解了,走著去唸大學的大概比較少吧。在北大唸書本來是不用走讀的,那為什麼我們卻要“走讀”呢?這話要從頭說起。
剛到北大的第一天,我們不是去學校報到,而是去一個叫做“萬柳”的地方報到。丟下行李舉目四望,Oh,這是大學麼?四處只見水泥森林和車水馬龍,沒有教室不是大學;沒有湖光塔影,這裡也不是北大。是的,這裡叫“萬柳”,北大大部分研究生的棲身之地(也就是研究生宿舍)。這裡聚集著數千北大男女,分住六區,共足球場略大見方,離北大燕園本部五站地距離,畔接崑玉河,號稱“萬柳”(其實是“萬樓”,只見樓房不見樹)。我們就是從這裡“走讀”北大的。我們是北大的一塊外地,靠著公交車、網路、電話連線著燕園—我們的“母地”。
話說北大如今是有錢無地,有地而不能蓋高樓,這才落得今天校內建築擁擠、空間狹小的局面。自從昌平校區的本科弟弟妹妹們統統搬到校本部後,宿舍自然就“僧多粥少”,人多床少了。無奈之下只能是一部分人發揚奉獻精神,從本部暫時撤出,騰出空間了,這就是我們到這裡的原因。在萬柳的學生都戲稱自己為“走讀生”,還號為“萬柳走讀大學”,連我們的身份證上也很配合地寫著“海淀區萬柳中路29號XX學院XX宿舍”,不過走讀是符合事實的,無論是理科生奔實驗室,還是文科生泡圖書館,或是一般上課,都要坐班車來回。規律的話,早去晚回,儼如上班;不規律的話來回亂跑,一般坐332支公交車,跑熟了哪輛車上有哪個售票員,哪個售票員好看都記得清清楚楚。而且跑多了居然也有人對這又舊又破的公車產生感情,聲稱要學盧梭寫《漫步暇思錄》,錢穆寫《湖上閒思錄》,要寫一個《332支“瞎”思錄》。不過坐在車上來回奔波,有時候倒也真能胡思亂想出一點東西,比如我的一篇論文的構思就在這車上想成的。據說在車上還發生過浪漫愛情故事,也常有人在學校BBS萬柳上發文說要找一個在車上一見傾心的MM或GG云云,成不成就沒人知道了。我們也有校車,學校每天定點有班車來回接送,但也不是免費的,不過總比擠公交車好一點。好玩的是學校的班車是租公交公司原來往返於頤和園和動物園之間的公交車,經常有時候到車到萬柳停下,喇叭裡傳出聲音:“終點站動物園到了,請下車。”想想也對,一大堆“動物”住在像籠子一樣的閣間裡,可不就是動物園嗎?
說來萬柳其實也是個蠻好的地方,聽高我們一屆的學長說,他們剛搬過來的時候在宿舍向北一望還能望見頤和園佛香閣,聽得我們目瞪口呆,現在四周都是水泥大樓,一年不去一次頤和園,真的感覺頤和園離這裡十萬八千里。不過還好,萬柳畢竟還臨著一條崑玉河,還算有點靈氣,閒來總有些青年朋友們在這裡晃盪,有陪女朋友散步的,有獨自行吟的,有鍛鍊身體跑步的,有無聊在河邊吹風順便看看美女的,種種不一就是了。師兄說萬柳是一個能讓人思考和動情的地方,我生性愚鈍,不解為何,心想這一窮山惡水之地有什麼好思索的。師兄說正因為這個地方小,活動施展不開,才能讓人靜下來思和想。想想真的很對。
不過萬柳不方便的地方更多一點,也每每引得眾多“青年才俊”們滿腹牢騷,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鬧鬧。就拿吃這一點來說,食堂飯菜說實話是“很”難吃的,樣式千百年不變。聽說很久以前第一批來萬柳拓荒的學長們剛來的時候連食堂都沒有,每天到飯點學校派車往萬柳送食,想想那場景,不禁讓人啞然失笑。後來聽說一批勇敢無畏的學長們因為飯菜難吃還發動過罷餐運動,聽來更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