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張浦的勸阻,相反還覺得他現在怎麼這樣煩人,嘮嘮叨叨個沒完。李繼遷有些不耐煩了,甩甩手說:“我會注意的,諒潘羅支也玩不出什麼花樣,他想和老子鬥,還嫩點兒。”
他忘記了銀州城下,他自己是怎麼對付曹光實的,歷史在這裡又重新上演了一回。
他的結果也和曹光實一樣,不同的是,他在伏兵的亂箭裡逃了出來,身上臉上帶著好幾支箭進了靈州城,轉過年正月傷重而死,時為景德元年,享年四十一歲。
李繼遷輾轉苦戰二十餘年,為党項立國粗定基礎,後來元昊稱帝,追封他為高祖。
李繼遷死後,他的兒子李德明接掌權力,在真宗景德三年(1006)和宋講和,從此宋與黨項之間三十餘年沒有大戰。
直到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執掌政權後,衝突又起,且愈演愈烈。
西北狼元昊(1)
李元昊在大宋的歷史上,給這個華麗王朝造成傷害最大的敵人,除了擄掠走了徽、欽二帝的金國,當屬偏處西隅的西夏了。
而西夏的執刀人,就是李德明的兒子、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
自從李德明接過李繼遷的權力以後,就試圖和宋朝修好,他之所以這麼做,是他的老爸李繼遷舞刀弄槍二十年,使平夏部經濟狀況窘迫,除了靠掠奪點兒東西回來維持生計之外,丁壯們整天殺殺打打的,根本沒有時間從事生產。
李繼遷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經濟基礎要是徹底崩潰了,不用宋軍殺過來也會自動滅亡,所以他在臨終前一再叮囑李德明與大宋和好,“申請一次宋朝不接納,就繼續申請,哪怕一百次咱們也要堅持”。
另外,此時宋遼已經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之間的和好使李德明的壓力倍增,缺少了強大遼國的支援,孤軍奮戰的党項人極有可能陷入當初李繼遷遭遇到的那種困境,所以“和談”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真宗趙恆也不想打仗了,給願意稱臣的李德明很優厚的待遇,授李德明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每年還以“賜”的名義送上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茶二萬斤,並重開榷場進行貨物貿易。
和議結成以後,李德明還真沒有繼續和宋朝用武,他的發展方向轉向了西方,他西攻回鶻,南擊吐蕃,前後用了二十六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奪取甘涼地區,瓜州回鶻首領賢順率部歸附,初步平定了河西走廊地區。
李德明很精明,他像做買賣一樣周旋於宋遼之間,他同時向宋、遼稱臣,藉助遼國的勢力向宋朝討賞,而宋朝也不願意他徹底倒向遼國,就儘量滿足他的要求。
為了拉攏李德明,遼興宗不僅把公主嫁給李德明之子李元昊,還封他為夏國王,宋朝也加封李德明為夏王。李德明成了雙方爭奪的寶貝,身價一路上漲。
此時,李德明已據有夏、宥、銀、會、綏、靜、靈、鹽、勝、威、定、永和甘、涼、瓜、沙、肅等州的廣大區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實力比他老爸李繼遷那時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實力的增強帶來了野心的膨脹,他開始做起皇帝夢來,平時的排場都模仿中原皇帝的樣子。他還於天禧四年(1020)在靈州懷遠鎮(今寧夏銀川)修建都城,改名興州,正式建都。
李德明稱帝的準備還沒有完成,就在明道元年(1032)十月病死。但他的工作沒有白費,李德明給自己兒子李元昊做好了當皇帝的一切必要的準備。
李元昊登場了,他的出現,對大宋和党項的百姓來說,都是一場噩夢。
煙塵古道的西北將再次流血,浸透千年堆積的黃沙。
元昊自小就聰明過人,喜好讀書,不僅通曉“蕃漢文”,而且精通佛學,但就是這麼一個精通佛學的人,日後卻以窮兵黷武為樂事,看來佛學慈悲為懷的精神他也沒有領悟多少。
本來書讀得多的人都難免有些呆氣,可元昊沒有書卷氣,他性格堅強(還有些殘忍),野心勃勃,沒事就弄本兵書研究揣摩,這為他後來東征西殺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李德明時代,元昊就憑藉收復甘州(今甘肅張掖)、擊敗回鶻、威震河西的顯赫戰功而揚名,進而被冊封為太子。
自繼位以後,元昊就啟動了稱帝的程式,首先廢除了中原王朝唐、宋的賜姓,不再姓李姓趙了,改用党項姓“嵬名”。
別小看了改姓這件事,現代人也許不覺得怎麼樣,但在那個時代皇帝的賜姓可是莫大的榮耀,鄭成功不是到處炫耀自己是“國姓”嗎?元昊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