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作者:幽雨

南院都監、彰德軍節度使、西北路招討使、南京統軍使等職,加侍中、右監門衛大將軍、檢校太師,可謂位高權重。

他戎馬一生,在幽雲之戰中以諸軍副部署身份跟隨樞密使耶律斜軫戰于山西,楊業就是被他生擒的。之後他還參與了征伐高麗、平定敵烈部反叛等戰役,史稱“有才略,通天文”、“屢任艱劇”。

在蕭太后統治時期,最重要的大臣就是韓德讓、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這“三駕馬車”,她這次進軍宋境時,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都已亡故,“三駕馬車”裡只剩下了韓德讓,而韓德讓主要功績是在政事方面,蕭太后在軍事上倚重的就是蕭撻凜。並且,這次出擊宋朝,主意是蕭撻凜給她出的,在征戰中出力最多的也是蕭撻凜,說蕭撻凜是遼軍的“軍膽”並不過分。

蕭太后得到蕭撻凜陣亡的訊息,頓時大驚失色,趕到蕭撻凜的棺車前放聲大哭,並停止上朝五天。蕭撻凜之死沉重打擊了遼軍計程車氣,在士氣不振的情況下,蕭太后決意與宋朝和談。

趙恆就是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來到澶州的,澶州的南城大北城小,而且南城在黃河的南岸,與遼軍隔著條黃河天險,相對北城來說要安全得多。趙恆就在南城安頓下來。

那些陪同皇帝親征的大臣,本來就是戰戰兢兢的,隔河見遼軍鐵騎縱橫,戰鼓震天,腿都嚇軟了,紛紛對趙恆說:“不可再進了,您的安全要緊啊。”只要皇帝不前進,他們也就沒有必要過河去了。趙恆也是心裡懼怕,被這些“關心”他的大臣一咋呼,說什麼也不願再向前走一步了。

寇準力請趙恆過河:“如果陛下不去北城,就不會起到振奮軍心、威懾敵人的作用,親征的意義也就不大了。”為了給趙恆打氣,寇準分析形勢說:“我軍精兵猛將都在北城,各路援軍也陸續到達,有了這些保證,不會有什麼危險。”

可趙恆還是不想去北城,高瓊也懇請他過河,大臣馮拯不高興了:寇準是宰相,勸勸皇帝也還罷了,你高瓊一介武夫,憑什麼也來插嘴?便沒好氣地訓了高瓊兩句。

他不高興,高瓊更不高興,他打心眼兒裡瞧不起這些就會說黑道黃,有功就爭、有過就推的傢伙,也沒好聲氣地說:“先生高官是靠文章得到的,今天國家危難,敵騎遍野,難道先生只會訓斥我高瓊無禮,就不能拿出獲得高官的本事,寫首詩把敵人趕走嗎?”說完,丟下瞠目結舌的馮大人不管,厲聲命令衛兵保護皇帝向北城進發。趙恆這個氣啊,但在這種時候也不能把高瓊怎麼樣,只好順勢下令“起駕”進了北城。

趙恆視察了軍營和城防,登上澶州的北城門樓,在城樓召見了李繼隆等眾將,賞賜給軍兵酒肉錢帛。宋軍看見城樓上飄起皇帝的黃龍旗,士氣頓時暴漲,數萬大軍踴躍歡呼,“萬歲”聲傳出數十里。

最高首長的檢閱,極大地提升了宋軍計程車氣。而遼軍那方,則因大將殞命,士氣低迷。雙方此時在軍力、士氣、後勤等方面的對比,宋朝已經佔據了優勢。

可趙恆還是害怕,回到南城後,派人去探聽留在北城指揮的寇準在幹什麼(遺傳了趙光義的小心眼兒),結果打探的人回來報告,說寇準和知制誥楊億每天都在高高興興地喝酒,一喝就是通宵達旦。趙恆這才放心:寇準不是瞎吹啊,還真是胸有成竹,看來必有破遼軍的計策。

趙恆至此才把提到嗓子眼兒的心放了下來。

其實寇準比誰都緊張,他這麼做就是為了在大兵壓境、吉凶莫測的時候安定軍心,特別是要穩住皇帝。

寇準這宰相當的,難啊。

從暗通款曲到明面的討價還價(1)

戰爭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談判也是一種政治鬥爭的表現形式,談談打打的戰爭在歷史上並不罕見,這次宋遼戰爭走的正是這樣的路數。

最先提出和議的是遼國的蕭太后,早在大規模出兵之前,就透過前面說過的那位享受“烈士”待遇的王繼忠給宋朝的皇帝趙恆寫信,透露了要講和的意願,表示出“厭戰”的情緒。

這不免令人奇怪,一面是有著和平的願望,一面卻大規模地興兵,真是很矛盾的現象。

其實就蕭太后自己本人來講,她在治理國家期間大量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致力於內部的發展,確實不願意再開戰端,但剽掠成性的契丹貴族可不這麼想,他們獲得財富的捷徑就是發動戰爭。搶劫,在契丹貴族的眼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搶劫致富是他們傳統觀念的一部分,已經深深融入到了骨頭裡。

契丹族此時還是崇尚武力和掠奪的群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