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地,想拿點兒錢來就把我們打發了,不行!”言下之意,不割地就繼續打下去。
曹利用也不甘示弱,反駁道:“我是奉命前來議和,大不了一死。”意思是我連死都不怕,你少嚇唬我。他接著說:“你們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別說地盤撈不到,就是戰爭也不可能停下來。”
蕭太后聽著他們在爭吵講價,心裡不斷地分析,她斷定關南舊地肯定是收不回來了,再爭論下去也沒有結果,眼下形勢險惡,見好就收吧。於是,遼國接受了以金錢換和平的議和條件。
在具體的數目和細節上,當然免不了爭吵,但要是超過了三十萬就會掉腦袋,這一點曹利用是牢牢記住了,所以他竭盡全力守住了這道最後的防線。
討價還價過後,議定宋每年給遼國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一錘定音:成交。
曹利用完成使命,並且沒有丟腦袋的危險。遼國身處險境,還獲得了這麼多的錢財。雙方皆大歡喜。
曹利用興沖沖地回去覆命,高興得忘了看太陽,等趕到行宮時正趕上吃飯的時間,趙恆才舉起筷子,就聽說曹利用回來了,他一面趕緊吃飯,一面讓小太監出去問問曹利用,到底給遼國多少錢。
在這個地方,史書上寫的是“使內侍問所賂”,這個“賂”字,很是傳神。
小太監見了曹利用,問花費多少錢,曹利用就是不說,問急了,就說:“這是國家機密,得面奏皇上。”這算個狗屁的國家機密,等大車小輛給遼國送銀絹的時候,天下誰會不知道?
趙恆也著急,他又派小太監來問:“就算是機密吧,你先說個大概數。”可這位曹先生,始終不開口,只是得意地伸出三個手指頭,輕輕地敲打著自己的臉蛋。他要當面去和皇帝講,你開價一百萬,我三十萬就搞定了,我可是大忠臣啊!
小太監得不到回答,只好去和趙恆說:“他就是伸出三個手指,莫非是三百萬嗎?”
趙恆一哆嗦,筷子幾乎掉了下來,脫口而出:“這也太多了。”他鎮定了一下,覺得好歹是把遼國這尊煞神打發了,就又說:“嗯,總算沒啥事了,將就了。”話裡話外透著肉痛。
曹利用在外面聽得真真的,心裡偷著那個樂。
趙恆匆忙吃完飯,把曹利用召了進來,急著問究竟答應給多少錢,可曹利用真會設定懸念,不正面回答,而是一連串地說:“臣有罪,臣有罪,我答應給的銀子和絹帛太多了。”
“到底是多少?”趙恆可真急了。
“三十萬!”曹利用見火候差不多了,得意地亮出了底牌。
“什麼,三十萬?”趙恆高興得臉都抖了起來,怕耳朵聽錯了,追問道。
等得到了確切、肯定、無誤的回答,趙恆興奮得恨不能把曹利用抱起來親幾口,馬上下令重重賞賜曹利用。
宿命在這一瞬定格(1)
曹利用和遼國幾經協商簽訂的和約包含的內容有好幾條,並不是只有給遼歲幣這一項,其中具體的內容如下: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國皇帝以宋朝皇帝為兄,宋真宗趙恆尊蕭太后為叔母;宋朝每年向遼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解除戰爭狀態,各守疆界,互不為敵;邊防設施保持現有的數量和規模,不得增加針對對方的軍事堡壘;雙方不得招納對方的叛降人員。
這個和約是在澶州簽訂的,而澶州的西邊有個名叫澶淵的湖泊,澶州也因此又名澶淵郡,這個盟約在歷史上就被稱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遼國佔盡便宜。
軍事上遼軍已經處於劣勢,雖說不大會像楊延昭分析的那樣被全殲(遼軍以騎兵為主,宋軍就算打贏了,追擊也是個大問題),但前後夾擊,消滅大部分有生力量還是有可能的,那時再談判,和約大概就會改寫了。
就算真的像趙恆擔心的那樣,遼軍繞過澶州,逼近京城,看遼軍在瀛州城下的戰績,估計也很難有上乘的表現。如果屯兵汴梁城下,想安然撤回會比在澶州困難得多,蕭太后會冒這個險嗎?
當時“河北近南州縣民人入處城寨”,遼軍搶掠所得不多,圍攻岢嵐軍時就是因糧草不繼被擊潰,就在和約已成,相約退軍的時候,遼軍向宋朝說了自己的憂慮:“我們回北方去,恐怕你們邊境的軍隊會截擊。”虛弱之態畢呈無遺。
遼軍的處境如此險惡,竟能依靠恫嚇敲詐出這麼一筆油水,與其說是蕭太后的膽略機謀過人,倒不如說大宋的皇帝和大臣目光短淺、膽小如鼠更準確。
皇帝趙恆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