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作者:幽雨

必再說了,看看另一位宰臣畢士安,趙恆親征的時候,他託病留在了京城,聽到和議成了的時候,高興得啥病都沒了,還教訓不滿以三十萬“買”和議的人:“不給那麼多,就打動不了遼人的心,恐怕議和也和不了多久。”看來如果他去談判,或許真的就能拍出一百萬來。

敵人強大還不是最可怕的,自己要不爭氣,那就算徹底沒戲了。

遼軍退走了,趙恆神氣起來,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賦契丹出境》詩一首:

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瑩秋霜。

銳旅懷忠節,群兇竄北荒。

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

明明是把錢財交給了來搶劫的強盜,強盜大搖大擺地走了,居然在他的筆下變成了“群兇竄北荒”,當真是“妙筆生花”。

那位王繼忠也在和議中撈到了巨大的好處,兩邊都把他看成了功臣,每年宋朝派遣使者去遼國的時候,皇帝都會讓使者給他帶去大批的花紅禮物。遼國也沒虧待他,賜他國姓,官職一路高升,最後居然坐到樞密使,被封楚王。

這個“奇蹟”,只會出現在宋朝,王繼忠的命真好,要是在別的朝代,早拿他當漢奸給辦了。

“澶淵之盟”以後,契丹貴族每年都會不勞而獲一大筆錢財,個個都心滿意足,蕭太后鞏固統治的目的算達到了,五年後她離開了人世。遼聖宗也信守和約,還真把宋朝皇帝趙恆當大哥對待(哥們兒雖是好哥們兒,但不給錢可絕對不行),宋遼一直和平相處。乾興一年(1022年,遼太平二年),宋真宋去世,遼聖宗還為此大病一場,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天聖九年(1031年,遼太平十一年),遼聖宗病逝,在臨死時還囑咐“不得失宋朝之信誓”。

此後,一百二十多年間,雙方未發生大的戰爭,維持了和平的局面。

“澶淵之盟”影響深遠,歷來也是評價不一,從經濟發展上看,宋遼可謂“雙贏”,連續數十年的流血征戰不再,百年和平降臨,邊境開通“榷場”,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

但對宋朝來說,經濟上的成功不能掩蓋政治上的失敗,無論如何“澶淵之盟”是個屈辱的城下之盟(而且是在佔優勢時的城下之盟),更為惡劣的是開了妥協、不抵抗的先例,成為解決和西夏、金國爭端的範本,為靖康年間迷信和談,坐失良機,最終覆國和南宋高宗在與金人交戰有利的情況下,達成了屈辱的紹興和議,乃至隆興和議、嘉定和議等等都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祖宗之法。

縱觀兩宋歷史,在對外衝突中,大宋是打敗了求和,打勝了也是求和,這種無論勝敗都給對方付錢的做法,趙恆實在難逃始作俑者的指責。

在簽訂繳納歲幣的和約時,大宋的宿命就已經被決定了。

遼國還算有君子風度,信守和約直到亡國(這個和約最終是宋朝撕毀的)。西夏得到錢財以後卻是反反覆覆,但國小力單,想要吃掉宋朝它還真沒那個胃口,金國卻是被歲幣激起越來越大的貪慾,最終女真鐵騎踏破汴梁城,結束了北宋的流金歲月。

真是成也歲幣,敗也歲幣。

歷史證明,金錢買來的和平根本就是靠不住的。

“澶淵之盟”在政治上給宋朝帶來的好處只有一明一暗兩樣:明的是和遼國和好之後,可以全力對付西北的党項,併成功地在景德三年議和,西北邊境獲得了暫時的和平。暗的是歲幣使契丹群狼不勞而獲,逐漸喪失了劫掠的本能,退化成了只會坐享其成的廢物。到遼興宗統治的時候,以往馳騁如風的契丹鐵騎就被西夏連續擊敗,丟盡了臉面。

每年三十萬的金帛,竟毀掉了一個剽悍的民族,金錢巨大的腐蝕力,不僅喜滋滋點錢的契丹貴族沒有想到,就連趙恆、寇準也沒有想到。

無敵的不是鋒利的刀槍,不是縱橫的鐵騎,更不是“神授”的君權,而是人見人愛的花花鈔票!

第五章 荒唐的心理戰

從打擊政敵開始(1)

和平降臨,來自北方邊境的巨大壓力沒有了,大宋終於把這塊沉重的包袱甩掉了。

獲得和平的過程雖然是屈辱的,但和平本身終究是可貴的。

當然,趙恆不覺得有什麼屈辱,反倒洋洋得意地覺得自己是勝利者,就連寇準也是如此,逢人就宣揚自己力挽狂瀾的功績。

趙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