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旁屎畹缺唷段逅氖逼詰納繽擰罰�1),第124~132頁。由於書社規模不大,以至於成立半年多後,在漢口明德大學讀書的沈均還不知道有此書社。沈是湖南新民學會會員。1920年10月他致信毛澤東抱怨說:“學校(引注:指明德大學)除了幾份照例的報紙外,想看看什麼叢書雜誌,那是沒有的。最可怪的,以一個天下馳名的漢口,連販賣新書報的小店子都沒有,真是好笑又好急呢。”
新文化運動在福建又是另一番景象。據鄭超麟回憶,1920年春,福建的學生才開始鬧“五四運動”,開始接觸新思潮。1919年11月,剛從福建省立第九中學畢業的鄭超麟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在上船以前,他“不知道五四運動有愛國以外的意義”。在船上,他第一次與“外江”學生接觸,發現那些“外江”學生流行看《新青年》等“新思潮”雜誌,而此前他只熟悉禮拜六派雜誌,對《新青年》一類雜誌聞所未聞。與他同船赴法的30多名福建學生也都是到法國以後,才開始閱讀從國內寄來的《新青年》等雜誌,在抵法半年乃至一年之後,才學會寫白話文,學會談新思潮。《鄭超麟*》,東方出版社,1996,第5~21頁。
新文化運動在各省之間不同步,在各縣之間更不平衡。作家艾蕪、沙汀、何其芳均是四川人。艾蕪的家鄉新繁縣;距離成都只有三四十里路程。他就讀的新繁縣立高等小學,校長吳六如是吳虞的侄子;五四運動前;學校圖書館就訂閱了《新青年》等刊物。故艾蕪較早接觸了新思潮。沙汀的家鄉安縣,地處川西北。直到1921年夏,沙汀還不知陳獨秀、胡適、魯迅是何許人也。1922年秋,沙汀入成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才開始接觸新思潮和新文學。與沙汀比,何其芳接觸新思潮的時間更晚。直到1927年,在四川萬縣上中學的何其芳還不知道五四運動,當地教育界依然視白話文為異端邪說。 txt小說上傳分享
新文化形成“運動”(3)
新文化運動在全國各地的程序既不一致,新文化刊物在各地的流行也不盡相同。在浙江,《星期評論》就比《新青年》更流行。如浙江第一師範有400多名學生,訂閱《新青年》100多份,訂閱《星期評論》400多份。施復亮:《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期的幾個問題》(1956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編《“一大”前後》(2),人民出版社,1980,第33頁。後者幾乎人手一份。
在湖南,最暢銷的新文化刊物是《勞動界》。長沙文化書社在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間,共銷售雜誌40餘種,其中銷量最大的是《勞動界》週刊(5000本),其次為《新生活》半月刊(2400本),再次才是《新青年》(2000本)、《少年中國》(600本)、《平民教育》(300本)、《新教育》(300本)、《新潮》(200本)等刊。《勞動界》於1920年8月創刊於上海,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向工人進行宣傳的通俗小報。在長沙,一般新文化刊物主要限於學界購閱,唯有《勞動界》除學界外,工人購閱者也不少,故其銷量頗大。《文化書社社務報告》第2期,轉引自張允侯等編《五四時期的社團》(1),第64頁。銷量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創刊於1919年8月,編輯李辛白是北京大學出版部主任,辦刊宗旨是想將新文化普及於民間,以“平民”為物件,文字通俗簡短,定價又很低(一元錢32本),故而銷路也很好。*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1集上冊,三聯書店,1978,第297~395頁。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新青年》。《新青年》能銷2000冊已相當可觀,但在湖南仍不及《勞動界》與《新生活》之暢銷。刊物的銷售情形,反映了湖南新文化運動有由精英走向平民的趨勢。
當“新文化”真正被“運動”起來後,“新文化運動”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以往多認為“新文化運動”一詞是孫中山於1920年1月29日《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最早提出來的。《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1985,第207~212頁。有關孫中山最早提出說,見金耀基《五四與中國的現代化》,馮天瑜《新青年*訴求特色芻議》,兩文均載《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上),第62、170頁。實際上,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號上,陳獨秀已多次提及“新文化運動”。該期有四篇文章提到“新文化運動”。其中三篇是陳獨秀寫的《隨感錄》(《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