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國民黨、親民黨還是新組的政黨,必須明確政黨定位與政治路線,否則只能是一群烏合之眾,成不了氣候。臺灣著名政治評論家王健壯就表示,“找不到政治座標,合併也是枉然”,可謂一針見血。
國親目前的困境在於,既要高舉“中華民國”大旗,又要走臺灣“本土化”路線;既要反對“急獨”,又將“獨立”作為未來的一個選項;既認同一箇中國,又不敢正面主張兩岸“統一”。
國親合併或組建新政黨,要走何種政治路線,則決定著其未來發展前景。這是國親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也是引起國親內部矛盾與爭議的重要問題之一。走本土化路線,很難與民進黨相爭,因為民進黨已是代表本土化的象徵,無法區隔與民進黨的差別。要走民主路線,目前倡導“臺灣新民主運動”,但這一口號也難敵民進黨長期高舉的“民主”大旗,也爭不過民進黨。
在島內藍綠兩大政治陣營鬥爭與權力爭奪中,泛藍陣營惟一佔據優勢的一點是高舉“中華民國”的大旗,強調兩岸具有相同的文化,主張族群融合,反對“急獨”,反對“公投制憲”,這也是泛藍陣營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然而,2004年初臺灣大選之後,泛藍高舉的“中華民國”大旗與倡導的族群融合,又有被民進黨接收的危險。###在“520演講”中,經過一番包裝正式承認與接受“中華民國”,不再推動“公投制憲”而是進行“憲政改造”,將統獨作為未來選項(所謂的“和平發展,自由選擇”),強調族群融合,從而使民進黨在與泛藍陣營在未來權力爭奪與鬥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可能吸收更多的泛藍支援群眾加入民進黨,削弱泛藍支援力量,讓泛藍很難找到恰當的路線定位,可能加速泛藍的衰落,從而為民進黨的長期執政創造條件。這就是泛藍政黨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找不到一條與民進黨有所區別、切實可行、振奮人心、有明確方向的政治路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何以才能東山再起(2)
(四)誰來做龍頭老大?
國親合併,必須找到一個有魄力、有能力、又能被大家認可的領袖,才能率領這個黨向前發展。目前觀察,似乎找不到一個理想的人選。而且目前國親合併的鬥爭焦點變成未來龍頭老大的爭奪戰。
馬英九是國民黨內與泛藍勢力最期待的未來領袖人選。在國民黨內的民意調查中,馬英九任黨主席的支援率最高。民意調查也顯示,七成泛藍選民希望馬英九成為國親合併後的新政黨主席。然而,在大選中,馬英九輔選不力,連宋在臺北市得票數大幅滑落;選後馬英九明哲保身,處理泛藍群眾遊行不當,在諸多問題上與連宋意見常常相左。特別是親民黨對馬英九的不滿逐漸公開化,矛盾加劇。馬英九自身也缺乏政治領袖的魄力與果敢性格,沒有危機處理能力,更不主張走群眾抗爭路線,因此不足以擔當大任,沒有能力率領處於困境的國民黨或國親合併後的政黨走出困境。不過,若國親合併,透過民主機制選舉,其他人還是無法與馬英九競爭,馬英九仍是新政黨的主席,這不是最好的選擇,卻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民主機制的結果。
宋楚瑜有能力,與連戰合作不錯,但太過權謀,仍有東山再起之意。宋楚瑜離開國民黨、建立親民黨,不大可能再回國民黨任主席或出任組建新政黨主席。目前,國民黨新生代與本土派“立法委員”就公開表達反對宋楚瑜出任新政黨主席的意見。這是否會影響宋楚瑜領導的親民黨與國民黨合併,值得觀察。宋楚瑜對國親合併的表態帶有很大玄機。尤其是對馬英九的公開批評,被認為是“宋馬權力之爭”。關鍵在於宋楚瑜兩次大選均應贏未贏,心有不甘,還有試圖東山再起的意願,而馬英九是他在泛藍內部的最大對手。這是“宋馬心結”的根源所在。
就理論上而言,連戰的能力與形象,較為適合擔任新政黨的主席。但連續兩次敗選的挫折,“五六七聯盟”新生代強烈要求連戰下臺與進行世代交替及包括胡志強等在內的重量級人士要求“王馬共治”的呼聲不斷高漲,使連戰缺乏足夠的正當性出任未來新政黨的主席。然而,處境艱難的泛藍陣營特別是國民黨,若連戰就在此時“退休”,交出權力,國民黨內部權力爭奪將更激烈,國親合會迅速夭折,泛藍陣營的整合也成為問題。
王金平更是無法獲得國親兩黨廣泛信任,難當共主。在目前國親處境艱難、權力爭奪暗潮洶湧的情況下,也許只有連戰才是合適的人選,才能穩住陣腳。待新組政黨逐步走上正軌後,連戰交出權力,再由黨內的民主機制產生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