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 According to the Movies: Past Imperfect》後,鎖定了電影為中介。
分析國際政治和電影的互動可以有眾多方法,簡化而言,可包括六類,它們又可歸納為三種視角。第一種是以電影為第一人稱,包括解構電影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或老闆)的政治意識,或分析電影時代背景和真實歷史的差異,這多少屬於八十年代興起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的文字演繹方法論。例如研究美國娛樂大亨侯活曉士在五十年代開拍爛片《成吉思汗》是否為了製造本土危機感、從而突出蘇聯威脅論,又或分析內地愛國電影如何在歷史原型上加工、自我陶醉﹐都屬於這流派。
第二種是以電影為第二人稱、作為社會現象的次要角色,即研究電影的上映和流行變成獨立的社會現象後,如何直接影響各國政治和國際關係,與及追蹤政治角力的各方如何反過來利用電影傳訊。在這範疇,電影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就退居到不由自主的角色,主角變成了那些影評人、推銷員和政客。伊朗政府和美國右翼份子如何分別響應被指為醜化波斯祖先的《戰狼300》,*份子如何主動透過《戰火屠城》向國際社會控訴赤柬的大屠殺,都在此列。
第三種是以電影為第三人稱,即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反客為主,透過電影旁徵博引其相關時代背景,或借電影激發個人相干或不相干的思考。近年荷李活電影興起非洲熱,讓美國人大大加強了對非洲局勢的興趣,屬於前者;《活佛傳》一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