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2 / 4)

悉英國和法國政府——它們是忠實地貫徹其選民的意願的——已經讓納粹政權統治下的德國在新的軍備競賽中,尤其是在令人驚恐的空軍實力方面遙遙領先。第四個令人沮喪的因素是:英國人也象法國人那樣,在兩次大戰之間的這段時期內,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恐懼的心理,生怕在這一生中免不了要打第二次大戰。

在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些西歐國家中,仍然活著的人們對這樣一次戰爭的嚴峻考驗都感到幾乎難以忍受。1918年停戰日那天,他們都下定決心,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子孫,都永遠不要再有一次這樣的戰爭。科學技術一往無前地發展——尤其是在飛機和炸藥方面——促使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如果他們果真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這次戰爭將比第一次可怕得多。他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甚至可能使他們和他們在近代的祖先所過的那種生活方式從此一去不復返。這種想法太痛苦了,令人不敢再想下去。人們在感情上不敢往這件事上想下去,因而也不敢往戰爭上想下去,即使他們在理智上不得不勉強承認,希特勒正在磨刀霍霍,準備戰爭,看來英德之間結果終於難免重新交戰。除了這種恐懼戰爭的心理使他們感到痛苦以外,還有一種責任感,也使他們感到同樣的痛苦;因為,既然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恢復了它傳統的孤立主義立場,不願與歐洲有牽連,英國就只有和它的那個不易相處的夥伴——上次大戰中打勝仗的法國——共同把重擔挑起來,儘管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感到,這副擔子不是他們合起來的力量所能勝任,英國甚至還設想,一旦大難當前,兩國能夠矢志不貳,共同對敵。當德國軍國主義瘋狂般地捲土重來時,英法兩國發覺自已首當其衝,它們知道,如果戰爭爆發,它們至少將在沒有美國參戰的情況下,打第一輪戰役。這樣,保衛西方文明將首先落在這兩個西歐國家的肩上,但是它們覺得自己力不從心。同時,由於以下三個原因,它們已經使這個任務比原來困難幾倍。第一,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裡,它們聽任自己的軍備(尤其是起決定作用的新空軍力量和機械化的地面部隊)衰退;第二,讓德國在重整軍備方面超過自己;第三,當希特勒在軍備競賽方面仍然落後於它們時,它們卻一再坐失良機不迫使希特勒攤牌。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簽訂以前的那一個星期內,或許可以說是英國人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內意氣最消沉的日子。英國人知道,戰爭有可能爆發,而且他們對此毫無準備,所以他們在這些日子裡的痛苦,肯定是比他們在1939年9月3日戰爭真正爆發前的一星期內感到的痛苦還要難受,因為他們那時已經知道戰爭事實上無可避免,而且自己至少已經為此作了一些準備。當同樣的危機再度發生時,人們就不可能再以同樣強烈的感情來忍受象上一次危機所帶來的那種打擊了;在戰爭即將爆發的時候,英國人所擔心的已不是戰爭可能來臨,而是害怕張伯倫或許仍然應付不了當前的明擺著的局面。德軍於1939年3月15日入侵併佔領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殘餘部分,這一行動終於使絕大多數英國人明白了希特勒的目標決不是侷限於把那些有日耳曼人居住但不屬於德國管轄的地區併入第三帝國。當張伯倫於3月17日改變了他對德國的語氣,並宣稱他打算抵制德國的任何進一步的侵略後,英國人的確普遍感到了寬慰。3月31日,張伯倫宣佈英法兩國給予波蘭保證,英國人聽到這個訊息後很鎮靜,這說明,英國首相這一次在德國人的“東進”途上亮起了紅燈要他們停止前進,用這樣的方式來闡明他的立場,從而正確地表達了英國人的意願。更有意義的是,當英國人於8月21日聽到德蘇兩國將於23日在莫斯科簽訂互不侵犯協定時,他們都處之泰然。當德國人於9月1日入侵波蘭時,英國人普遍擔心的,不是害怕英國由於給了波蘭保證使自己將與德國交戰,而是懷疑英國最後或許不會履行它的保證;9月3日,星期日,上午11時15分,張伯倫宣佈,英國這時又一次同德國進入交戰狀態。他的國民在聽到這一訊息時,就象3月17日聽到他的演說時那樣寬慰。

在英國人採取了斷然行動同德國再度進入戰爭狀態後,他們發覺自己面臨的嚴酷考驗同他們原來所想象的不一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戰爭是突如其來地臨到英國人頭上,故而在歐洲大陸上的英國遠征軍馬上就投入了既迅速又激動人心的重要軍事行動;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人在戰爭爆發之前的幾個月和幾年裡就已經感到戰爭的壓力,故而戰爭的第一階段對他們來說是被動的。確實,這一次英國人沒有預料到自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