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正當的。同時,塔斯社宣告說,蘇聯政府並不認為1939年的邊界是“不可變更的”。它還建議,訂立一項俄波互助反德同盟是可取的,並且主張以犧牲德國的利益來補償波蘭在東部的損失。儘管這項宣告中有些討好波蘭愛國者聯盟的話,同時還抨擊“波蘭流亡政府”未能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斯大林仍然希望同倫敦的波蘭人達成協議。1944年1月初,他利用貝奈斯的調停,把有關未來邊界的建議遞交給倫敦的波蘭人。這項建議允許在寇松線的北段作些變動,以討好波蘭人。丘吉爾和英國政府盡力想說服波蘭人接受這項合乎德黑蘭會議制訂的方案的俄國新建議。
然而,倫敦的波蘭人卻堅決不答應,他們不同意放棄相當於他們在兩次大戰之間所擁有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1月14日,波蘭流亡政府答覆了俄國人,毫不妥協地拒絕承認“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關於波蘭共和國的領土的既成事實或單方面的決定”。這項宣告並向英美兩國呼籲,要求協助解決他們與俄國人之間的爭端。
三天之後,即1月17日,俄國人作了一個侮辱性的答覆,其中斷然聲稱:“蘇聯政府不能同已經與之中斷外交關係的政府進行正式談判。”宣告進一步譴責倫敦的波蘭人拒絕承認寇松線和不願同蘇聯建立睦鄰關係。看來這個宣告關閉了直接談判的大門。
在上述情況的背景下,發生了俄英兩國戰時關係中最離奇、最神秘莫測的事件之一。1944年1月17日,《真理報》在“開羅的謠言”這一標題下刊載了一則簡短的電訊,署名是《真理報》記者,日期是1月12日。報道中說:
據來自希臘和南斯拉夫可靠方面的訊息,不久以前,在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海濱城市,兩位重要的英國人士同裡賓特洛甫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談。其目的在於闡明對德單獨媾和的條件。據推測,會議並不是毫無結果的。
英國政府立即毫不含糊地闢謠。莫斯科電臺沉默了一天以後把'英國'闢謠的宣告廣播了,闢謠宣告後來又在報紙上發表,但同時刊登一篇引自倫敦一份報紙的報道,提到德國透過安卡拉向英國求和。這實際上削弱了英國政府闢謠的作用,使人們相當懷疑英國政府的信用。
這篇報道的發表在英國激起了強烈的反感,在蘇聯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同時還刺激了美國新聞記者,使他們對俄國可能有的意圖進行種種猜測。但是事實很快證明,這篇報道並非透過正常的新聞渠道來自開羅,因為開羅的新聞檢查沒有透過這項訊息。德國新聞界卻急切地引用了這條訊息,以證明盟國的不團結。1月22日,德國海外通訊社發表了一則來自駐土耳其的一位瑞士記者的報道,說德國向英國提出了八點和平建議。對此德國既不證實也不否認。此外,又有來自斯德哥爾摩和巴塞爾的報道,暗示德國試圖透過談判與俄國單獨媾和。顯然,英國和美國竭力使人們對這件事不加渲染,因此一星期後所有盟國的報紙都不提此事了。
我們無法知道俄國究竟為什麼要把來自開羅的這則報道刊登在《真理報》上。當時有三種假定:或許俄國人很重視這種謠言,希望能查明其中可能具有的任何實情;或許他們採取這種旁敲側擊的方法,想使英國在進一步商談波蘭問題時處於不利的地位;再不然第三種假定是,或許俄國人正在為他們自己同納粹單獨媾和準備條件。
當時記者們不瞭解一個事實:英國人那時正在主張最好把諾曼底登陸日從5月1日推遲到6月初。俄國人沒有正式接到通知,但是似乎可以相信,他們可能已經透過自己的情報機構獲得丘吉爾在提出什麼建議的訊息。這種不愉快的情報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使斯大林或是他的一個下屬決定發動這場心理攻勢。
不管俄國人的動機是什麼,《真理報》上的這個報道給英俄關係帶來了不良影響。德黑蘭各項協定帶來的盟國友好的時期突然結束,棘手的波蘭問題仍然使局面動盪不安。丘吉爾斷定,如果能盡人事來解決問題的話,解決斯大林與波蘭流亡政府之間關係的時刻已經到來了。1月20日,當《真理報》的報道引起的轟動仍在高潮時,丘吉爾親自來處理他患病期間和到地中海去時艾登曾經極力主張的那件事。他勸告波蘭總理斯坦尼斯瓦夫·米科拉伊奇克接受他和斯大林在德黑蘭商討過的那些建議,至少可以把它作為同蘇聯政府談判的基礎。波蘭總理要求有充裕的時間同波蘭國內的領導人和美國政府磋商。如同可以預料到的那樣,波蘭地下組織的領導人拒絕任何妥協辦法,美國的答覆則是含糊的。在倫敦的波蘭人抱著得到美國援助的希望,自己又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