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3 / 4)

總的說來,羅斯福同情軍事部門。1944年1月他要求國會透過一項法令,使全國勞工必須服“國民義務兵役”,並聲稱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家平均分擔戰爭的損失。羅斯福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想透過立法措施強制人們到兵工廠勞動,以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力問題。他期望,只要頒佈這道法令,就能使人力不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軍事部門向總統建議實施國民義務兵役制,主要是仿效英國的國民義務兵役條例。但是,國會和人民群眾非常厭惡這種徵兵制,因而這個建議始終沒有被採用。

因此,當納爾遜與軍事部門的爭端於1944年8月提交羅斯福處理時,他傾向於這樣的看法:即使有限制地使工業恢復原狀,如果不是實際上破壞國家的作戰努力,也有可能起破壞作用。總統用他特有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並不把納爾遜免職,而是決定派遣他到中國去執行使命,並建議在納爾遜出國期間,由他的主要助手查爾斯·E·威爾遜擔任戰時生產局的代局長。

威爾遜是反對納爾遜的,並在工業復原這個爭論中站在軍事部門的一方。因此,羅斯福的這一措施似乎間接地支援了軍事部門採取的立場。但是,事情並未象總統期望的那樣發展。由於威爾遜和納爾遜爭吵得很激烈,威爾遜於8月24日辭職了。於是羅斯福又任命了一位新的戰時生產局代局長,並趕緊派納爾遜到中國去。納爾遜到重慶和莫斯科訪問一個月之後也辭職了。那時歐洲戰事的進展並不象預期的那樣順利,為了重新加緊生產即將缺乏的軍火之類的專案,這個問題暫時被擱置起來了。

這場爭吵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它說明,在美國政府內部,當發生個人糾紛和政策爭論時,人們可以公開地隨意採用含沙射影和造謠的手段。除此之外,它還標誌著作為戰時經濟管制主要機構的戰時生產局,權力下降了。貝爾納斯主持的戰時動員局、戰時人力委員會以及軍事部門,在決定經濟政策問題和管理經濟活動方面,佔了更為重要的地位,而戰時生產局卻降到比較次要的地位。發生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當時人力問題變得重要了,而戰時生產局無權管理人力,另一部分原因是,戰時生產局內部個人之間發生傾軋和領導人本身有缺點。

儘管工業復原的政策引起了爭論,但應當著重指出的是,幾乎所有在戰時為美國政府管理經濟的人都相信,戰爭結束後,經濟可能自然而然地就會恢復到“正常”狀態。他們經常認為,戰時經濟管制的性質是暫時的和特殊的。美國公眾中間的任何重要集團都沒有認真地想永久保持一種管制的經濟制度。

戰後時期國內經濟改革的計劃不是普遍受人歡迎的。誠然,羅斯福於1944年1月曾宣佈一項“經濟權利法案”,並在那年夏秋兩季的競選運動中常常提到它。但是與其說這是一項有關美國未來經濟改革的明確的、具體的計劃,不如說是政治上浮誇的詞藻。此後,直到戰爭結束以後的年代裡,這項計劃始終不過是紙上談兵。要落實羅斯福宣佈的各種經濟權利,必須使一種管制的經濟制度具有新的目標,並延長到和平時期。可是無論總統本人,或是同意他所設想的經濟前景將變得光明和穩定的人們,都不會馬上認識到要達到他們的目的,必須具有上述兩個條件。

相反,美國公眾和美國商人都指望戰後能迅速恢復昔日的美景,並相信經濟生活可以從1940年和1941年中斷的水平上重新開始。美國公眾希望有新的汽車,商人則希望減稅和擺脫政府的清規戒律。然而,儘管要求不同,他們為了實際的利益都贊成把管理美國經濟的戰時行政機構儘快地撤銷。

這種態度與英國公眾、官員和商人的態度恰恰相反。對他們來說,戰爭顯然已破壞了任何可以自動恢復原狀的準則。對許多英國人來說,這種復原即使可能的話,似乎也不是令人想望的。儘管這次戰爭的規模空前巨大,持續的時間又特別長,它對美國來說,歸根結底不過是一段插曲,而對英國來說,則一直被認為是一場革命。

儘管一再要求增加軍工生產的壓力已經減輕,但這並沒有妨礙美國工業在1944年生產出大量軍需品來。下列表格說明了這方面的一些成就:

……1942年1943年1944年

戰鬥機47;83685;89896;318

坦克23;88429;49717;565

商船(百萬噸)8;09019;29616;447

這樣簡單的統計表不能確切地反映出美國在1944年的生產,更不必說1944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