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部分(3 / 4)

面要大幅度增加勞動力的總數具有困難,另一方面武裝部隊和軍備工業又需要更多的男人,唯一可行的政策就是把可以利用的平民勞動力進一步集中在兵工部門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於1943年3月頒佈了一道命令,要求同作戰不直接有關的所有廠商不是完全歇業,就是大力集中。有過一段時期,軍事工業中僱用的勞工可以免服兵役,但是到1943年秋天,武裝部隊的需要是如此之大,以致年紀較輕的熟練工人也應徵入伍了。

不過,總的說來,在1944年上半年結束以前,軍事工業一直擁有充足的人力,使它們可以維持,甚至增加生產。但是德國的敵人於1944年夏天在諾曼底登陸,這標誌著德國勞動力動員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從那時起,德國顯然面臨著一場圍攻戰。在戈培爾於1944年7月被任命為總體戰全權代表後,接下去公佈了一系列命令。進行了最後一分鐘的努力,企圖為武裝部隊,為軍工生產或為構築防禦工事,動員一切可能動員的後備力量。徵募的年齡在1942年夏天已經從十八歲降低到十七歲,這時又進一步降低到十六歲;徵募婦女的年齡限制從四十五歲提高到五十歲;一般工作周的時間則從四十八小時增加到六十小時。此外,還採取了許多措施,目的在於停止對於戰事並不直接和立即有所貢獻的一切活動。各種形式的娛樂,例如戲院,都遭到取締;出版的報紙的數目大為減少;郵政業務削減了一半;鐵道業務也減少了。可是,到1944年秋天,轟炸所造成的混亂,以及隨之而來的供應物資和勞動力的排程失靈,竟然比實際缺乏勞動力更嚴重地妨礙了生產,而10月間人民衝鋒隊的成立,以及幾乎所有的人都有義務在衝鋒隊服役這一點,進一步造成了困難。在德國各地,總的說來,對勞動力進行任何周密的重新分配已變得不可能,小批人失業的現象開始出現了。

德國利用歐洲的勞動力決不僅限於調到德國本土去工作的那些人。希特勒在1941年11月9日發表的一篇演說中說:“就德國的領土而言,即就我們佔領的地區和我們已置於行政管理下的地區而言,我們將能利用所有的人去從事這項工作,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切其他的考慮都服從於德國的需要。一個人究竟奉派在他的家鄉地區、在他本國的另一個地方、在德國,還是在德國佔領下的歐洲的其他地方工作,這最終取決於他在各有關地方對促進德國作戰所起的相對的作用。甚至盟國和衛星國,也由於德國對原料的控制和德國施展的種種財政金融手段,而被迫在得不到足夠的金錢補償的情況下,根據德國的需要來使用它們的很大一部分勞動力。

一個工人受僱在自己本國工作,並不表示他在生產供本國分配的商品,或者他的勞動在任何方面的確有利於本國。這一點明白地見之於紹克爾1942年8月22日釋出的一道命令中,該命令作了如下的指示:

佔領區可用的勞動力,首先必須用來滿足德國本身的主要作戰需要。 這種勞動力在佔領區必須按照下列次序使用: (1)用於軍隊、佔領機關和民政機構的必要工作;(2)用於德國軍備計劃; (3)用於同糧食供應和農業有關的工作; (4)用於軍備工業以外的其他對德國國家有利的工業工作; (5)用於對該地區居民有利的工業工作。

這樣,只是在德國可能提出的一切需要都滿足了以後,被佔領國家本身對工業品的任何要求才能獲得滿足。

除了用在田地上外,還有兩種主要方法可以使用被佔領國家的居民來為德國的作戰效勞出力。第一是構築防禦工事和其他防禦工程,第二是生產武裝部隊和德國戰時經濟一般所需要的物品。

構築防禦工事的大部分工作,由“托特協會”主管。這個組織系弗裡茨·托特於1938年5月28日創辦的,其主要目的是加速建成西線壁壘。隨著戰爭的爆發和其後德國領土的擴張,“托特協會”的工作大為增加了。它進而負責建造公路、鐵路、橋樑和碉堡,負責挖掘戰壕,還負責建造象大西洋壁壘和利古里亞壁壘那樣大規模的工程。大西洋壁壘從挪威北部一直延伸到西班牙邊境,利古里亞壁壘則是1943年9月開始建造的海岸防禦工事體系,目的在於掩護土倫到斯培西亞一線。除了嚴格的軍事任務以外,“托特協會”還負責興建港口和兵工廠,有時甚至負責開發和經營礦山。

“托特協會”的工作人員有德國人也有外國人。同在別處一樣,德國人也得到優待,尤其是在特種制服方面,以及在報酬和津貼方面,發放津貼是表示承認構築工事和建築工作的危險性,因為這些工作往往是在前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