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掩蓋這個問題的做法,在英國只能消除一部分懷疑。我們只能推測穆爾…布拉巴宗的話在俄國人中間所造成的影響。
不過,英國公眾對俄國人的欽佩和尊敬則有增無已,這部分地是出於一種內疚心情,因為在整個夏季和初秋,英國的軍事努力仍然主要是防禦性的。到了1941年11月(這時,兩國的官方關係幾乎已壞到極點),對俄國戰爭的同情,已擴充套件到了平時對俄國和共產主義毫無好感的地區了。
到了珍珠港事件發生時,如果報上發表的意見可以提供任何正確的線索的話,那末,英國人民看來似乎已經把僅僅六個月前對俄國還是那麼普遍的敵意差不多完全忘掉了。代替這種敵意的是敬佩,而在有些地方還帶有一種認為英國的努力很不夠的感覺。但是在官方的圈子裡,對於過去是不那麼容易忘記的,俄國的實際困難太叫人熟悉了,而且保護英國和英帝國的利益,當然是放在對俄國承擔的任何義務之前的。
英國官方同這個新發現的俄國盟友的關係受到一種信念的約束,即認為蘇聯遭受的嚴重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不是全面失敗的話。東方的戰事使德國的陸軍和空軍主力遠離英國,這對英國來說,意味著一次寶貴的休整,同時還給了英國一個機會去加強它本土和中東的防禦,以抵抗預料德國會再次開始的進攻。對未來作出這樣的估計以後,英國政府所能採取的唯一合理的政策,就是設法儘可能地延長這一休整時間。
為了鼓勵和延長俄國人的抵抗,英國人準備把包括軍用飛機這類珍貴物品在內的軍需品大舉運往俄國。實際上在1941年10月《對俄國供應第一號議定書》生效以前,英國已把大約四百五十架飛機運交了俄國人,大量的其他軍需品也運去了,同美國人比較起來,英國人運送作戰物資紿俄國要迅速得多,這部分是因為英國的動員比美國要早得多,軍需品的儲備量也比較大。部分還因為英國當局比較肯冒軍需品落入德國人手中的風險。但是英國人也面臨到這種困難的抉擇:是節省國內的物資供他們自己的軍隊用呢,還是放棄這些一旦可能對保衛英國本土或中東是迫切需要的物品。實際上,由於物質方面的困難,特別是由於缺乏船隻,運交俄國的物資一開始便受到了限制。
英國政府試圖用來延長俄國人抗戰的第二種方法是政治方面的。俄…德戰爭爆發後不久,英國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就在莫斯科開始了會談,他們的目的是使兩國政府之間由於希特勒的進攻而建立起來的新關係正式化。談判的結果在1941年7月12日簽訂了一個協定。其原文如下:“(1)兩國政府相互保證,在當前對希特勒德國的戰爭中相互提供各種援助何和支援。(2)兩國政府進一步保證,在這場戰爭中,除經相互同意外,決不單獨談判或締結停戰協定或和平條約。”根據這兩條中的第二條,英國人希望排除他們在同俄國聯盟後的頭幾個月裡經常想到的一種危險——擔心俄國人可能單獨媾和,並把他們的資源完全聽任德國利用。
當然,1941年7月12日的協定並未解決英俄兩國政府之間發生的任何具體問題。這個協定的性質主要是公開宣佈團結一致而不是什麼別的。關於供應和財政關係問題的談判進展情況已在上面約略提及,這裡無需概述了。但是在軍事和政冶方面,英俄兩國政府之間在珍珠港事件前的那幾個月裡,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最重要的意見交換。
斯大林不久就確定,他想要英國人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對德國後方發動牽制性的進攻。1941年7月18日,他在第一次發給丘吉爾的那份電報裡,提出了第二戰場的問題,說得恰當一些,是提出了兩個第二戰場的問題,一處在法國,一處在挪威。斯大林建議這些計劃應當趁德軍正忙於攻擊俄國人的時候,並在希特勒有時間“鞏固他在東方所佔領的陣地”以前迅速實行。斯大林相當牽強地認為進犯法國會“受到英國軍隊的歡迎,同樣也會受到英格蘭南部全體人民的歡迎”,而且會“對英國本身有利”。
反之,在英國人看來。進襲法國似乎肯定是一場災難,英國的利益倒是應當著眼於謹慎地節約國內資源,並在運輸和供應條件許可下,迅速在中東集結兵力。英國軍事當局預料俄國人會崩潰或退往西伯利亞,因而試圖作好準備在中東對付德國從高加索方向發動的進攻。但是,英國人為了預防萬一德軍突破防線而同俄國人商議共同行動計劃的種種努力——他們特別擔心裡海和高加索區域的油田,認為應當在落入德國人手中以前加以破壞——只是激起了俄國人的憤慨,他們對於在他們戰敗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