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遍,米哈伊洛維奇對許多切尼克領導人的控制是徒有其名的——他根本沒有鐵托那種中央集權的組織——而且象黑塞哥維那那個機警的塞爾維亞律師耶夫傑維奇等那些人都是自作主張地同皮爾齊奧·比羅利進行談判的。
1943年1月22日,軸心國軍隊發動了一次較為猛烈的攻勢,德軍稱之為“白色行動”,其目標是攻擊兩個月前才在比哈奇宣佈成立的那個尚在萌芽狀態中的國家。鐵托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他既沒有飛機又沒有可以對付德國空軍的高射炮。在這“第四次攻勢”中,米哈伊洛維奇和那些重要的切尼克人隊伍,同某些烏斯塔沙軍隊一起,第一次公開地“作為軸心國司令部聯合部署的大規模行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作戰。鐵托決定在訥雷特瓦河畔迎敵,於是切尼克人和游擊隊就在科尼奇展開了一場長時間的、極端險惡的戰鬥,游擊隊遭到了慘重的損失。最後,切尼克人被打垮逃跑了。游擊隊員都是“進步的”,而且(一有可能)總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切尼克人則具有優雅的傳統,蓄著濃密的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