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德協定簽訂以後,對待蘇聯一向審慎,所以跟得比較慢。
大戰中的這一撲朔迷離,情況錯綜複雜到幾乎自相矛盾的時期——這時西方盟國與蘇聯之間發生戰爭的危險是如此現實——所牽連到的更廣的方面,不屬於本章敘述的範圍。西方盟國採取的態度是由下列因素造成的:反蘇情緒;對蘇德勾結和國內的共產黨活動(就法國來說還有軍隊中的共產黨活動)感到憤慨;法國由於西線戰場無所作為而感到灰心喪氣;以及對德蘇力量的嚴重低估。與此同時,也有某些較為現實和具體的考慮,支援盟國在芬蘭採取行動。由於挪威可能被捲入,而瑞典肯定會捲入,所以進行干預就將開闢一個反對德國的新戰場,這個戰場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馬其頓戰線。切斷瑞典對德國鐵礦砂的供應就容易實現。只要芬蘭領土上的衝突在繼續,德國就將喪失它原來可能從蘇聯得到的供應,特別是石油的供應。對芬蘭事件進行干預,再配合進攻高加索油田,可望制止蘇聯在東南歐採取行動。但是,現在只要回顧一下,事情就很明白,就是把所有這些考慮到的事合在一起,與採取一項政策,使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