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3 / 4)

與波羅的海國家締結的條約那樣,與這個“政府”締結了一項友好互助條約,可是這個“政府”的活動從來也沒能動搖過芬蘭人民的團結和決心。當蘇聯與赫爾辛基政府媾和的時刻到來時,這個“人民政府”——正如1940年3月29日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作報告時所說——在透過提供意見和表示贊成等方法幫助了蘇聯政府以後,適合時宜地決定自動解散了。

12月10日,芬蘭議會發出嚴正呼籲,要求其他國家支援芬蘭的鬥爭。再早一些,在12月3日,芬蘭政府便援引國際聯盟盟約第十一條和第十五條,要求國際聯盟進行干預。芬蘭政府的代表霍耳斯提在國聯大會上說:“我們已無法按照國際上作出的決定保護芬蘭人民免遭侵略者的子彈、炸彈、榴霰彈和毒氣的傷害。”

國聯大會和國聯理事會迅速在12月14日透過決議,譴責蘇聯為侵略者,因為蘇聯的行動表明它已把自己置於國聯之外。決議還建議國聯的成員國以及非成員國儘自己能力所及向芬蘭提供援助。這樣,理事會中剩下的三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蘇聯就被逐出了國際聯盟。另一方面,芬蘭卻被選進理事會,填補瑞典的空缺。

國聯理事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第四款,有權處理開除事宜——中有七個國家對決議投贊成票(比利時、玻利維亞、多明尼加共和國、埃及、法國、南非聯邦和聯合王國),兩國棄權(中國和芬蘭),希臘和南斯拉夫對決議中有關把蘇聯開除出國際聯盟這部分未投票。國聯大會則一致透過決議,但有十個代表團——包括波羅的海國家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棄權或有某些保留意見。南美洲的一些會員國站在最堅決地支援措辭強硬的決議的國家之列,其中——正如蘇聯報紙一語道破的那樣——有九個國家與蘇聯並無外交關係。確實,中立國的勇氣看來與它們同衝突地區的距離是成正比例的。

蘇聯政府自始至終拒絕出席會議。它對被開除出國際聯盟“處之泰然”。它決定充分利用蘇德協定帶來的有利條件。在它看來,國際聯盟是完全受英國和法國支配和控制的。因此,國聯的行動不會大大改變原有的權力關係。塔斯社評論道,國際聯盟“已由某種‘和平工具’變成了真正的戰爭工具,變成了英、法軍事集團的武器”。

這是國聯採取的最後一個政治措施。對處於戰爭狀態的歐洲,它的做法似乎有些不現實。它是在瑞士政府堅決要求不得討論在西方進行的戰爭,也不得對之採取行動的前提下,來討論在芬蘭進行的這場戰爭的。這時代表團紛紛回去了。秘書處的成員各自參加了本國的戰爭工作。國聯大廈寬敞的大廳和走廊裡一片寂靜。

對蘇聯的義憤,對芬蘭的同情,也許在英國、法國、瑞典和美國最為強烈,但在義大利、匈牙利、西班牙,甚至在德國,親芬的情緒也頗為高漲。可是德國當局立即採取措施禁止對芬蘭表示同情,並停止經由德國向芬蘭轉運任何戰爭物資。此外,經過希特勒批准,下達了這樣的指示:德國輪船應向波的尼亞灣內的蘇聯潛艇秘密供應燃料和食品。

英國、法國、瑞典為芬蘭在冬季戰役中的抵抗送去的武器固然重要,但是卻無法決定這場戰爭的勝負。來自美國的援助主要是貸款,而此項貸款只限於購買民用物資。遇上了選舉年,儘管羅斯福總統十分明確地對芬蘭表示同情,華盛頓政府卻不準備將其支援超出這個範圍。其他國家在物質上的援助規模也不大。供應的物資要付現款,運到芬蘭平均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武器運到以後,還得訓練軍隊使用這些新武器,所以,在冬季戰爭期間,大批裝備根本就沒有用上。再說外國志願部隊,它總共只有大約一萬一千五百人,其意義主要是精神上的。大多數志願軍直到戰役結束也未能作戰。丘吉爾在回顧往事時判斷說:“事實上,他們什麼有用的事也沒做。”這句話可能是太苛刻了。但是,儘管在這年年底和次年年初之交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芬蘭最高統帥部仍然認為,最後只有英國和法國的武裝干預才能救芬蘭。

對於那些獨裁者的為所欲為,人們是太習以為常了。儘管英國和法國的輿論界普遍感到憤怒,為之激動,但是最初也只好無可奈何地眼望著蘇聯入侵。然而,蘇聯受挫和芬蘭持久抵抗的訊息傳來後,輿論轉變了風向,越來越強烈地贊成提供積極的軍事援助。儘管有人提出了警告,可是輿論界似乎從未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提出這樣要求的必然結果,這就是,由於干預芬蘭的事,很可能使盟國陷入與德蘇聯合力量交戰的境地。民間要求干涉得到了官方的響應。在法國,當蘇聯入侵剛剛開始,這種情況就出現了。而英國政府則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