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訊息看作為進攻的預兆,因此就沒有把這個訊息轉告參謀總部或外交部,不過國防大臣似乎得到過通知。2月13日,寇爾森上校再度發出警告,但是這次也未給蒙克知道,而且事實上仍是置之不理。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這時倒確實是在研究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問題。
到2月底,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外交大臣在哥本哈根會晤,決定要求德國政府簽訂一項協定,以保護中立國到英國的航運。德國人同瑞典人定下了會談的確切日期,但到時間臨近時,他們未作解釋就取消了會晤。丹麥人則從未得到德國外交部的答覆。在德國人取消與瑞典人會晤的同時,確鑿有據地流傳著德國調動軍隊和把船隻集中在施維訥謬德附近的訊息,丹麥駐柏林公使館得到了十分確切的情報,證明人們擔心德國正在發動的攻擊可能針對著丹麥是有道理的。這使丹麥駐柏林公使館館員發出了一系列的私人信件、電話通訊和電報警告,其中大多數是由赫盧夫·薩黑公使發出的,最早的一封信是從1940年4月1日開始,使人遺憾的是,這封信竟被蒙克的一個部下毀掉了。對於這封信,蒙克根本沒有采取行動,但是4月4日,他同首相和國王討論了駐柏林公使館發來的進一步訊息。4月5日,又在內閣會議上作了報告;但是內閣拒絕採取外交大臣提議的任何預防措施,認為薩黑的報告尚未確切到足以有理由這樣做。在建議採取的這些措施中,有把防守部隊的某些成員重徵入伍和組織聯合政府等幾項。按照丹麥政府的要求,外交部的奧托·卡爾·莫赫爾司長與瑞典和挪威兩國公使進行了接觸,以弄清他們政府的看法。他們各自向他保證,本國政府認為從柏林來的訊息言過其實。可是,瑞典公使漢密爾頓男爵的這個說法,與他的使館在同一天通知丹麥海軍當局德國即將對丹麥採取軍事行動這件事,兩者之間不一致得離奇。
丹麥人並沒有就這些傳聞同柏林的外交部交涉,其原因部分是由於丹麥前任外交大臣埃裡克·斯卡韋尼烏斯堅信,他能從德國駐哥本哈根公使馮·倫特…芬克口中套出真話。但是馮·倫特…芬克那時對所提到的進攻似乎毫不知情。4月5日、6日、7日,從薩黑處接到更多的訊息。薩黑的情報並沒有喚起丹麥當局採取任何行動,只是阿克塞爾親王因另外有事必須到柏林,不顧薩黑的憂慮,趁機拜會了戈林(但他是無法從戈林那裡得到任何有用的訊息的)。可是丹麥駐柏林公使館的兩個高階官員卻自行決定,要引起公眾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險。他們把兩個知名而又受到信任的丹麥記者亞科布·克羅尼卡和黑爾格·克努森召到使館,要求這兩個記者向各自的報館發出“令人焦慮的急電”。於是,在4月5日、7日、8日的《國民日報》和4月6日、8日的《貝林時報》上,出現了震動人心的文章。《國民日報》在第一版上以頭號通欄標題登出了它的記者報道的要點。但是,這些警告已經為時過晚,已收不到任何實際的效果了。
4月8日星期一清晨,馮·倫特…芬克通知莫赫爾,英國在挪威領海佈雷。這個訊息,連同看到德國軍艦沿著丹麥海岸北駛和據報德國軍隊從倫茨堡開向丹麥邊境的事,在當天上午一起及時報告了內閣。但《國民日報》報館的又一次警告,說亞科布·克羅尼卡認為德國可能“在兩小時以內”採取“行動”,卻沒有被提到。參謀總部提出要把軍隊更朝邊界調動的要求被置之不理,但是得到了國王的同意,使所有的軍隊進入戰爭狀態(hφjesteAlarmberedskab)。
下午,馮·倫特…芬克提出了一個他稱為“私人的”、非正式的建議。他拜會了蒙克,並要求,鑑於英國佈雷造成的嚴重局勢,如果丹麥由於英國行動的結果而受到“影響”,它應“表示諒解”。蒙克拒絕把此事提交其政府,因為他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丹麥的中立要受到侵犯,但如果受到任何侵犯,丹麥肯定將予以反擊。甚至可能發生額外徵兵的問題。德國公使警告蒙克說,這樣做將是最最不幸的,並很可能為柏林方面誤解。於是就為馮·倫特…芬克與斯陶寧安排在第二天進行一次會晤。在當天晚些時候舉行的外國使節的例會上,法國公使正式通知了佈雷的事,但英國公使未接到要他發表宣告的指示。蒙克要求他們轉告法國和英國政府,丹麥政府對侵犯挪威中立的事深為關切。他說,“盟國的行動已大大地危及挪威和瑞典的局勢,而丹麥本身現在似乎較少受到直接威脅。”所有的公使顯然都與蒙克有同樣的看法,認為丹麥不致立刻有危險。
4月8日傍晚,馮·倫特…芬克催促蒙克答覆當天上午向他提出的“問題”。蒙克和莫赫爾都記不起他曾提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