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1939年3月27日簽署的反共協定,並在1936年11月28日與義大利,1939年3月31日與德國分別締結了秘密條約(與德國的條約代替了1937年3月20日簽訂的議定書)。這兩項協議都規定了雙方要進行磋商和合作,而且一旦在雙方中任何一方捲入戰爭時要保持善意的中立;雙方中任何一方都保證不締結旨在針對另一方的條約。意西協定甚至還規定,那些可能還有這種作用的現有條約應置之不顧,而且,萬一發生戰爭,中立的一方應在供應方面幫助交戰的一方,並允許其使用港口、航空系統和其他運輸工具,同時對條約簽訂國的敵方拒絕提供任何這方面的方便。義大利在1936年11月似乎就已考慮到締結這個協定在使自己不受到集體制裁上是划算的。但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或其後不久,義大利要求使用巴利阿里群島上的基地時,卻遭到了拒絕。
1938年9月國家主義政府宣佈,如果戰爭爆發,他們將恪守中立。事實上,英國政府已警告他們,如果他們不格守中立,那麼法國人就要侵入他們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擁有的領土。西班牙人在戰前對英國和法國所顯示出來的意圖,使柏林和羅馬感到不快,但他們也承認國家主義者在西班牙內戰持續期間並沒有任何其他可供選擇的途徑;而且也可預計到國家主義的西班牙雖然在名義上是中立的,將仍會給軸心國作出有用的貢獻。
墨索里尼可能念念不忘“羅馬…馬德里軸心”,深信內戰一結束便能訂立同盟,但是,塞拉諾·蘇內於1939年6月訪問羅馬時就已明確表示,時間尚未成熟。德國人之所以沒有以前那樣急躁,可能與納粹黨要再等三四年之後再向英法挑戰的想法有些關係。總之,希特勒充分意識到一個友好的非交戰國的價值,無論是它在外交上的支援,還是在牽制敵人的力量方面。預料在不遠的將來,德國和西班牙之間將以交換軍官、實行軍備標準化以及由德國幫助裝備軍火和飛機工廠的方式進行軍事合作。1939年1月24日的文化協定規定除其他事項外要開辦德國人的學校,但這個協定始終未獲批准,因為它遭到了梵蒂岡、西班牙教士們和傳統主義者的反對;可是第三帝國的新聞宣傳部已經在積極活動,這使德國駐馬德里大使埃貝哈德·馮·施託雷爾很不愉快,他無法控制該部派到那裡的人員。一個警察代表團被派駐西班牙公安部內工作,並在1938年6月簽訂了一項警察協定,但是直到1939年4月德國大使館迄未接到有關此事的通知。
在內戰時期,給西班牙供應武器和給德國供應戰略物資分別由在西班牙的“伊斯馬”(西班牙…摩洛哥運輸有限公司)和在德國的“羅瓦克”(原料和物品採購公司)經辦。“伊斯馬”和“羅瓦克”兩公司都受戈林的四年計劃組織的控制,而且“伊斯馬”的主要組建人約翰內斯·伯恩哈特是一名納粹國外組織的高階官員,他為自己確立了牢固的地位,同樣不受大使館的管轄。國家主義政府以及西班牙和德國的私商都反對“伊斯馬…羅瓦克”仗著他們對武器供應和結算交易的控制所享受的實際上的壟斷權,然而德國政府決不願意取消這種制度而代之以較正常的貿易和支付協定,甚至在西班牙的要求下,於1939年6月開始談判時,還沒有達成明確的協議。
德國人透過伊斯馬公司獲得了大量的鐵砂、硫化礦、銅、錳、鎢、廢鋼鐵、羊毛、皮革直至橄欖油、其他農產品和魚類。不過,德國由於運交了許多武器而積餘了許多比塞塔,伊斯馬公司用這筆錢開始投資於礦業。西班牙政府試圖加以阻止,想取消1936年6月以來所批准的所有開採權,並把任何礦業公司的外國投資額限制在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但是德國人以中斷軍火供應相威脅,迫使西班牙不得不把這個限制擴大到百分之四十,並在某些情況下全部取消這種限制,同時,即使限制仍舊保持下來,德國人還想透過西班牙代理人來逃避這種限制。德國人控制的礦業公司以及各種經營生產和銷售的公司都被併入名叫索芬杜斯的控股公司。德國人還希望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計劃中發揮他們的作用,從而在長遠的基礎上建立起他們的貿易關係和影響,而這些計劃在當時大部分還懸而未決。在他們無法從財政上對工業實行控制的地方,他們就用出賣生產加工技術和專利權,以及提供廠房、顧問和技術人員的方法來擴大他們的影響。
義大利也想在西班牙的工業中投資,1939年後,義大利的斯尼亞·韋斯科薩和蒙泰卡蒂尼兩家公司在意西合營的條件下興建了一些工廠。義大利汞業界因擴大了對阿爾馬登礦區的控制而獲利不少,義大利還能進口一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