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日本的攻勢已經停止,緊迫的危機已經過去。
因為日本攻勢的軍事危險已經消失,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愈來愈以促使國共雙方有所和解為主要目的。赫爾利開始說服蔣,要他相信共產黨同莫斯科沒有關係。照他自己的說法,他至少是部分成功的。1944年11月7日,他到延安共產黨的總部去和毛澤東談判,結果達成了一項協議,確定了共產黨可以據以同意把他們的部隊和蔣的軍隊聯合起來對日作戰的條件。協定中的關鍵之處是第二條,該條規定如下:
目前的國民政府將改組為包括一切抗日黨派和無黨派政治團體的代表的聯合國民政府。將頒佈並實行一項準備進行改革的新民主政策。……同時,全國軍事委員會應該改組為包括所有抗日軍隊的代表的全國聯合軍事委員會。
在赫爾利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可以使雙方達成協議的非常令人滿意的基礎,但是蔣拒絕了。他反而建議共產黨的部隊應編入他自己的軍隊,還要共產黨擔保支援他的政府,他才承認他們為合法團體。接著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談判。蔣勉強同意改組他的政府,並且答應採取步驟準備為中國製訂一部新憲法。然而,這些政治爭端還不是主要的絆腳石。蔣和共產黨最難取得一致的一點,就是由誰來控制國家的軍事力量。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中國政府的代表和赫爾利將軍三方面舉行的一系列會議都無法解決這個關鍵問題。1945年2月16日,共產黨方面突然中止了這個談判。赫爾利原先覺得中國共產黨人通情達理,這時候他的這個信念已化為烏有了。他報告華盛頓說,他現在確信,美國唯一可以遵循的政策就是支援蔣。
談判破裂後幾天,赫爾利回華盛頓磋商下一步該怎麼辦。這時中國問題暫時還沒有爆發。潛伏著的內戰前景越逼越近。中國經過這場大戰,非但沒有變得強大而團結,準備置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反而似乎陷入了一種軟弱無力和無政府的狀態。這種形勢和羅斯福對中國的前途長期抱著的希望完全不相符合,可是要制定決策,倒也困難,在中國的美國官員為此爭論不休,華盛頓的意向也不知如何是好。
俄國在對日作戰中所應承擔的任務問題,在德黑蘭會議上一般地已解決了。當時斯大林答應他的盟國,一俟對德戰爭結束,部隊能夠調往滿洲邊界的陣地上時,他立即就對日開戰。然而當那些心情迫切的美國計劃專家們要作出詳細的安排時,他們卻遇到了許多耽擱和困難。在德黑蘭會議以後的十個月內,對於俄國在對日戰爭中所應承擔的任務的細節安排進展甚微。更不用提象美國人希望的那樣,著手準備在西伯利亞東部建立一支美國空軍部隊的可能性了。
1944年10月,當丘吉爾和艾登來到莫斯科時,在莫斯科的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迪恩將軍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設法把事情定得更明確一點。因此,他參加了會議中軍事問題的討論。在英國的贊同下,他承擔了把英美對日作戰的計劃介紹給斯大林的任務。等他介紹完畢後,他向這位蘇聯獨裁者提出了三個問題:在對德戰爭結束以後紅軍需要多久才能準備好對日作戰?俄國人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發動進攻?西伯利亞大鐵路有多少運輸能力可以用來供應在西伯利亞東部的美國空軍部隊?
第二天晚上,即1944年10月15日,斯大林作了答覆。他說在歐洲勝利日以後,他需要三個月來準備在遠東發動戰爭,紅軍將立刻採取攻勢。他估計這項任務需要六十個師。西伯利亞大鐵路無法供應這麼大一支兵力,所以必須預先在西伯利亞東部建立一個補給站。他說,因此紅軍對日本的進攻將取決於美國能否在前訂的第四號議定書所要求的數量之外再增送補給品。他還說,俄國在“政治方面”能分享些什麼必須先弄清楚,那就是,盟國必須同意俄國想對庫頁島、滿洲等地提出的領土和其他要求。至於給一支美國空軍部隊運輸給養,要透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不可能的:任何必需的物資都必須從海上運來。
10月17日,在後來的一次會議中,英國人沒有在場,迪恩將軍會見了斯大林。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商定一份將由美國提供給遠東紅軍的物資的確切清單。結果,迪恩答應在1945年6月30日以前為六十個師提供兩個月的給養,總數超過一百萬噸。這是在俄國人以前要求的用於對德作戰的物資之外所再要提供的。就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對他打算在滿洲採取的對日作戰的戰略作了一個扼要的說明,並且接受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起草的關於紅軍作戰任務的規定。
這似乎是向前邁了一大步。斯大林在1944年11月6日的講話中公開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