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曼谷報紙的激烈的反法調子有所緩和。
暹羅試圖取得聯合國的調停。5 月31日,暹羅駐華盛頓的代辦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一份備忘錄,敦請注意已經出現的局勢;強調他的政府同法國建立友好關係的願望;列舉了據稱是法國人所作的侵略行動的事件;並且聲稱,暹羅方面就當前事態提出這份報告的月的,是要竭盡一切努力來維護世界各國間的和平與友好關係以適應普遍的利益。
當時法國政府情願把爭端提交海牙國際法院,他們於8 月1 日透過美國國務院提出了一份表明這一意圖的建議,於是美國國務院透過美國駐曼谷大使館同暹羅政府治商,謀求暹羅政府方面同意採取這一途徑;但是,在同一個月中發生的事件卻導致了談判的破裂。據法國方面報道,人數多達幾百名的匪徒從暹羅出動,入侵柬埔寨境內的暹粒地區。8 月8 日和8 月10日兩天,匪徒發動進攻,兩名法國軍士被俘並遭槍殺。據說有好幾名暹羅軍官參與了這些襲擊,而且經驗明,戰場上有一具日本36軍官和幾具暹羅人的屍體。一個法國哨所遭到暹羅憲兵隊的襲擊,入侵者從暹羅領土上得到補給和增援。法國人爭辯說,鑑於這種情況,企圖在國際法院上透過雙方讓步來謀求一項協議是徒勞的。他們宣佈,他們現在是要吏堅強有力地迫使暹羅滿足他們的要求,並歸還有爭議的領土。
法國人還宣佈,他們將抵制暹羅申請加入聯合國。1946年5 月20日,暹羅外長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表示他的國家希望加入聯合國,並於8 月3 日正式提出申請。
然而,當聯合國接納新會員國委員會審理這一申請時,法國代表提出反對,理由是在邊界爭端解決之前法國認為它同暹羅處於戰爭狀態。據瞭解,法國還將抵制暹羅方面任何企圖求助安理會干預爭端的建議,理由是暹羅是一個敵國,同暹羅之間的爭端不包括在聯合國憲章的範圍之內。
暹羅駐華盛頓的代表在8 月24日致聯合國秘書長的信中指出,暹羅已原則上同意把這一爭端提交國際法庭,而且已經以各種方式表達了謀求和平解決的願望;這位代表說,因此,他希望要求加入聯合國的申請能夠獲得同意。可是,這時法國人得到了蘇聯代表的支援,這位蘇聯代表宣稱他未能同意暹羅的申請,因為蘇聯同暹羅沒有外交關係。於是,暹羅代表請求將這一申請延遲到同法國的爭端得到解決以後給予考慮。
這時,暹羅代表否認了法國關於暹羅襲擊暹粒的指責,並聲稱他的政府已命令地方當局避免同法國軍隊發生任何衝突,不要在印度支那作任何干預;他還說,他的政府將不為印度支那的“某些集團”所引起的麻煩承擔責任,他並進一步否認法國曾同他的國家處於戰爭狀態。
10月,法國政府宣佈,法國代表在華盛頓同暹羅代表舉行非正式談判時提出了以下建議:
(1 )暹羅必須承認1941年5 月5 日將有爭論237 的領土移交給它的那個條約無效,並必須將這些地區歸還法國,再由法國將這些地區移交給束埔寨和寮國;
(2 )結束戰爭狀態,恢復法國和暹羅的正常外交關係;
(3 )按照1937年法退條約第二十一條的規定,任命一個包括一名法國國民、一名退羅人和三名中立國人士組成的調解委員會,以審查爭論各點,並使暹羅能夠從種族、地理和經濟等方面提出它要求修改邊界的理由。
暹羅政府接受了這些條件。這個決定經過立法機構為時兩大的辯論,於10月15日以九十一票對二十九票透過。
暹羅政府並不是輕易就能採取這一方針的。因為暹羅民眾對於當初在1893年至1909年間把領土丟失給法國一事一直感到憤慨,現在時隔不久,這些領土又要得而復失,他們自然很不情願。再者,現在的內閣地位虛弱,經不起由於如此明顯的一場外交失敗而喪失民心。自戰爭結束以來,內閣已經多次更迭。日本投降不久,乃他威·汶耶吉就取代乃寬·阿派旺擔任總理,1945年9 月17日又組成了以當時已從華盛頓回國的社尼·巴莫親王為總理的新內閣。社尼·巴莫在整個戰爭時期一直保持著駐美大使的位置,並且是在美國的自由泰人抵抗運動的領導人。1946年1 月31日,社尼·巴莫內閣被乃寬的新內閣所代替,到1946年3 月乃寬又第二次下臺——
這一次是由乃比裡接任。乃比裡由於早在戰爭結束之前就同聯合國家建立了關係,這一功績使他威望大增,在整個這段時期中,雖然他寧願留在幕後而把名義上的領導地位讓給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