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部分(2 / 4)

裔美國人。然而米科拉伊奇克這一擬議中的訪問,卻由於美國方面的主動要求而被推遲了好幾次;1944年3月18日,波方發表了關於對波俄關係的看法的一個詳細宣告後,所得到的唯一反應是訪問再次被推遲。隨同這一宣告,還附送了一份說明波蘭人民情緒的資料(由地下組織提供),以及給羅斯福的一個呼籲,要求他向俄國人說項,以保證國家軍和地下政權機構的安全。最後,米科拉伊奇克和羅斯福、赫爾、斯退丁紐斯(那時已是副國務卿)和其他軍政官員之間的會談,終於安排在6月初舉行。米科拉伊奇克和“塔博爾”於6月6日到達華盛頓。他們與總統進行了幾次淡活。羅斯福對波蘭歷史的知識和對波蘭處境的瞭解,使波蘭領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到德黑蘭三大國會議時,他說他本人是反對以寇松線作為最後解決辦法的,他和斯大林本來都沒有提到這個問題,後來還是丘吉爾提出來的。這樣斯大林就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羅斯福向米科拉伊奇克明白表示,在選舉年他不能在波蘭問題上承擔任何義務。不過他希望將來在某種“比較輕鬆”的氣氛中,他能說服斯大林讓波蘭保有利沃夫、斯坦尼斯拉夫和德羅霍貝奇油田,雖然也許得不到維爾紐斯。他想,波蘭應該得到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斯大林不會堅持要哥尼斯堡。他說,斯大林並不希望波蘭滅亡,而且波蘭滅亡這樣的事無論如何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波蘭有著美國人民的道義支援。他認為,斯大林一旦認識到國家軍的規模和影響,就會向波蘭人作出某種“友好姿態”。

總統極力建議,為了創造“比較輕鬆”的氣氛,波蘭人應該嘗試一下,以消除他們與俄國人之間的分歧。他建議米科拉伊奇克去訪問斯大林,同他討論一些“你們雙方有共同利益的問題,而不是那些使你們發生分歧的問題”。他同赫爾都強調,米科拉伊奇克應該準備為友好關係作一些讓步。波蘭人必須設法迴避領土問題的任何最後解決辦法,但是如果能同意在他們的政府中作一些更動,也許是可取的。在他所提到的那些條件和建議的前提下,他將一如既往支援一個強大和獨立的波蘭。有必要作一些讓步,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們應該使自己適應這種情況,如果他處於他們的地位,他也會這樣做。他說,英國和美國不會為了波蘭而與俄國開戰,同時波蘭人應該記住,俄國人在人數上要比波蘭人多得多。他談到了戴高樂,作為向米科拉伊奇克提出的一個突出的例子,說戴高樂“在軍事考慮的重要性高於一切的時候,卻很固執,而且老是著眼於政治問題”。米科拉伊奇克在回答中著重表示,要對俄國人讓步是難以得到波蘭人民授權的。“塔博爾”向羅斯福介紹了國家軍的活動,關於這些活動,羅斯福早先已從地下組織的信使楊·卡爾斯基那裡聽到過(卡爾斯基是1943年夏天特地派到華盛頓來向總統說明這個組織的規模的)。“塔博爾”同華盛頓的一些軍政官員進行了會談,結果增進了波美之間的合作,並使美國人答應向國家軍送去更多物資。

米科拉伊奇克還被說服去同奧斯卡·蘭格教授晤談了一次。蘭格是波蘭裔的美國公民,他剛訪問過斯大林(就象另一位波裔美國公民S·奧萊曼斯基牧師那樣)。蘭格也有這樣一個印象,即斯大林不會堅持要求哥尼斯堡。

羅斯福在會談後給斯大林發了一份電報,告訴他米科拉伊奇克願意去莫斯科作一番真誠的努力,以重建與蘇聯政府的關係。他在電報中還表示了他的“關心”,希望斯大林能接待米科拉伊奇克。蘇聯駐波蘭流亡政府的大使列別傑夫從米科拉伊奇克處獲知流亡政府願意合作後,於6月23日提出了蘇聯的建議;撤除拉奇基耶維奇、索斯恩科夫斯基、庫基耶爾和科特,換上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波蘭人;波蘭政府還必須公開宣告他們在1943年就卡廷屠殺案向國際紅十字會申訴的行動是錯誤的。米科拉伊奇克乾脆拒絕了這些條件。斯大林在答覆羅斯福的電報中說,國家軍與紅軍的合作是“當務之急”,但只有改組了那“流亡的”波蘭政府,讓來自美國、英國、蘇聯的,特別是來自波蘭本國的“波蘭政治家”參加進去之後,這一合作才能實現。此外,波蘭政府必須承認寇松線。由於米科拉伊奇克的表態中沒有“前進一步”的任何表示,斯大林覺得很難建議他訪問莫斯科。但是,顯然由於丘吉爾給斯大林發去了一份措辭強硬的照會,米科拉伊奇克終於應邀在8月的第一週訪問莫斯科(當時紅軍離華沙已不遠了)。

7月間,華沙的波蘭人接到報告(這一報告又從華沙轉送倫敦)說,在沃林建立的那種格局正在維爾紐斯和利沃夫重現,將近7月底時,又在盧布林重現。俄國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