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部分(3 / 4)

而突然停刊,已在不久以前復刊了。1943年3月1日,《自由波蘭》週刊的創刊號出版了,不久後它就自稱是一個叫做“波蘭愛國者聯盟”的團體的機關刊物。這一夥人對戰後波蘭問題的觀點,同蘇聯政府的觀點一致,譬如說,從該週刊的5月13日一期上發表的一篇宣言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時,有一點愈來愈明顯了,即原來隨著波蘭大使館離開古比雪夫而結束了的領導蘇聯境內波蘭人的一些機構設施和權力地位,現在將轉交給波蘭愛國者聯盟了。6月2日,波蘭愛國者聯盟在莫斯科舉行代表大會,6月18日,公佈了代表們給斯大林的感謝電上的簽名,因而也就透露了他們的姓名。他們的領袖是萬達·瓦西萊夫斯卡。她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裡一位部長的妻子,本人是波蘭共產黨黨員。軍事領袖是貝林格(不久前擅自逃離安德爾斯隊伍的那個軍官),他轉變到蘇聯的立場已有相當長的時期。波蘭愛國者聯盟的其他成員是具有各種不同政治傾向的波蘭血統的人,他們聯合起來的一個共同基礎,是同情蘇聯的觀點。

1943年1月20日的《新天地》上登載了一篇署名“塔德烏什·W”的文章,根據這篇文章的倡議,波蘭愛國者聯盟提出並透過了一個決議,建議在蘇聯成立一支波蘭軍隊,以便同紅軍“並肩”戰鬥。該組織然後將這個決議提交給蘇聯政府,要求准予開徵兵員。塔斯社於1943年5月9日釋出一則公報,宣佈蘇聯最高蘇維埃已批准這個請求,同意成立一個師,就以波蘭愛國者塔德烏什·科希丘什科命名。貝林格將擔任指揮。5月25日,透過蘇聯徵兵局開始了這個師的徵兵工作。9月1日,紅軍報紙《紅星報》宣佈科希丘什科師已開往前線。

與此同時,波蘭國內新的地下工人政黨也活躍起來了。“人民近衛軍”在其領袖“羅拉”(齊米耶爾斯基)領導下,不斷鞏固他們的力量,並在7月間改名為“人民軍”。共產國際已於5月間被斯大林解散,作為對盟國進行合作的一個友好姿態。但在1943年夏天的華沙,波蘭工人黨的一些組織者,在有經驗的共產國際代表鮑列斯瓦夫·貝魯特領導下,政治上很活躍,力圖得到各左翼集團的合作。他們透過波蘭工人社會黨的領袖奧蘇布卡…莫拉夫斯基,爭取該黨的合作,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當時該黨脫離了社會主義者地下組織(WRN),決定與共產黨合作,因為他們不贊成國家軍和社會主義者地下組織對蘇維埃游擊隊的政策。出於同樣的動機,貝魯特又爭取到農民黨的一些左翼派別和其他一些政黨的合作。有報道說,1943年12月1日,在華沙舉行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左派的地下議會——的第一次會議,後來這一代表會議連同波蘭愛國者聯盟一起,發展成為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

1943年的夏天給國家軍和波蘭流亡政府帶來了極嚴重的挫折。6月間,德國人俘虜了國家軍司令“格羅特”(羅韋茨基)將軍,因此,副司令“博爾”(科莫羅夫斯基)被任命接替他的職位。7月4日,波蘭人遭到了另一個更嚴重的打擊,曾經領導他們、鼓舞他們前進的那位軍人總理西科爾斯基,由於飛機在直布羅陀附近的海洋中墜毀而遇難。他原曾希望看到當時在盟國各處前線上作戰的波蘭軍隊打回波蘭去,就象過去波蘭軍團做過的那樣,同時希望波蘭流亡政府領導下的國內秘密政權會配合行動,領導反抗德國人的起義,並承擔起解放後的波蘭的行政管理工作。波蘭人在悲痛中一定意識到西科爾斯基的政治智慧是難以替代的,因為他能夠在各個溫和派領袖同比較保守的文官和支援流亡政府中保守政治派系的職業軍官之間保持平衡,並使他們相互合作。西科爾斯基還曾卓有成效地提出了一項同捷克人修好的政策,從而使在倫敦的捷克和波蘭政府舉行了會談,以消除宿怨,併為戰後更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絡預作籌劃。1940年11月11日發表了一項聯合公告,此後進行的商談,促成了1942年1月23日簽署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協議。這個協議是向建立一個人們廣泛期望的戰後聯邦邁出了重大的一步(該聯邦將與1942年1月15日希臘…南斯拉夫協議中所擬議的希臘…南斯拉夫聯邦聯絡在一起)。只是在西科爾斯基死後,這些關於中歐聯邦的計劃才被放棄,因為俄國人從一開始就反對這些計劃。西科爾斯基之死所引起的傷感並不只限於波蘭人。1943年7月6日,丘吉爾對他作了動人的頌揚。

農民黨的一位領袖斯坦尼斯瓦夫·米科拉伊奇克7月14日受命繼任總理。他同西科爾斯基一樣,也有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的願望。但是波蘭武裝部隊的新總司令索斯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