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情況是,對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說,除了訴諸戰爭外,沒有別的可靠辦法能阻止俄國人在其控制的區域內為所欲為。歷史學家所考慮的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對俄國人施加這種有效的壓力是否值得,盛者為了維持某種表面上的四國友好關係,限於提出口頭抗議是否會更好一些,如果拒絕採用這第二種辦法,進一步的問題就是如果讓爭端早點膿化出頭,不必花費八個月的時間去制定一項一出籠就成為一紙空文的計劃,是否更為上策。
假如在1945 年8 月到1946 年8 月這個期間,也象在下一年那樣大力處理德國的重建問題,庫存也許不至於用得精光。西方應在什麼時刻理解到他們所如此重視的對俄合作,是不能透過合理條件獲得的呢?任何人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記住,在這種形勢下,雙方的論據一般他說是接近平衡的,而對每一方的權衡則取決於在什麼氣氛中看待這些論據,氣氛是逐步改變的,因此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看出那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不可取的,而那個令人反感的答案倒是正確的。從1945 年8 月到1946 年5 月的九個月間,氣氛有了顯著的改變,特別是在137 美國,因為戰爭的熱情冷卻下來了,嚴峻的和平的實際含義顯得清楚了。說英國和美國在德國一開始就自行其是,會幹得更好些,這無異是說一個人會幹得更好些,如果他在青年時代就已預見到他在老年時代所贊成的觀點的話。
第四節 “雙佔區”
克萊將軍所採取的行動仍然使西德的根本問題有待於解決。這一問題就是為了重新開動工業機器,怎樣籌集資金向國外進口足夠的糧食和原料。關鍵在於煤炭工業。伽果煤產量不能提高,工業機器的所有其他部分只會維持最低速度的運轉。但是要提高煤產量,首要問題是要給予礦工們更好的食物和更多的刺激。因此這又回到主要問題上來了。此外,其他工業即使得到了更多的煤,也幹不出什麼名堂來,除非再供應其他原料。最後一點,必要的進口當然要用出口來償付,這顯然需要時間,而在著手進口更多物資之前,出口量多半會下降而不會上升。首先,資金問題和物資的採辦一樣,要在德國國外去進行安排。1946 年7 月11 日,即盟飼遠征軍最高司令部解散後的第三百六十三天,貝爾納膿在巴黎外長會議上發言時提出,美佔區願意在經濟事務方面和任何一國的佔領區合併,如果那個佔領國也願章的話。這番話代表了克萊將軍在5 月底(如果不是更早的話)向本國政府建議的想法。 當時的國務大臣諾埃爾…巴克於7 月29 日代表貝文宣佈,英國接受此項建議。
同時,6 月20 日,麥克納尼將軍在盟國管制委員會中再次建議按彼茨但偽提議成立中央行政管理機構,並且暗示如果不採取行動,工業水平計劃必須重新考慮(佔領區間的經濟聯合,將被視為通向建立中央行政管理機構的一個步驟,而決不是與此相抵138 觸)。柯尼希將軍在8 月10 日另外提出了法國的建議,按照這個建議,中央機構應是盟國間的機構,主管人由各佔領國委派,下屬官員可由德國人擔任。我們推測一下,如果這個反建議在上年10月提出,會發生什麼情況,倒是很有趣的。在當時的形勢下,這個反建議於8 月30 日遭到否決,主要是由於俄國人反對。雖然在前些時候召開的會議上,索科洛夫斯基曾經不成熟地提過,他的政府將考慮某種“連結”各佔領區的方式,但他從未拿出明確的提案。英國人和美國人無意等待,在9 月5 日宣佈了他們兩個佔領區聯合起來的協議文字。
協議規定建立若干德國委員會來制定兩個佔領區中有關經濟、糧食與農業、交通、運輸、財政和行政事務的政策。由於他們想開啟一扇進一步和俄國人協商的門,所以著重強調這種聯合不是政治上的聯合,僅僅涉及經濟領域。然而,這個理論卻產生了難題。首先,為了想避免人們產生有個西德首都的印象(同時也由於房屋問題),因而在地理上把各個委員會分散設立:
經濟委員會設在明登,糧食與農業委員會設在二百五十英里外的斯圖加特,運輸委員會設在比勒菲爾德,其他幾個委員會設在法蘭克福。這對協作幾乎沒有什麼好處。其次,他們感到有必要把這些委員會置於某種形式的民主管理之下。雖然英國人最近為這幾個部門建立了佔領區一級的權力機構,但他們和美國人都還沒有著手成立一種類似選舉產生的佔領區立法機關。因此就不存在任何一種可以使各委員會對之負責的機構;的確,這就是美佔區為什麼沒有建立區一級權力機構的一個原因。於是決定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