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教人民黨人和一名無黨派人士(前抵抗運動成員)組成。共產黨人在戰前從未擔任過內閣職務,在當時的議會中又毫無席位,卻讓他們在內閣中分得了兩個位置,人們覺得,這主要是向蘇聯表示的一個友好姿態,而不是反映著共產黨在挪威擁有的相對實力——雖然人們也正確地估計到該黨的實力自戰爭開始以來已明顯地有所增強。
在德國佔領的最後幾個月中,挪威的生活條件迅速惡化。貨幣已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商店裡無貨出售,物物交換廣泛流行。這部分地是由於德國供應的物資減少了,部分地也是由於挪威國內生產遭到了破壞。德國人徵用的食品數量超過了他們本身的需要,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向挪威供應物資,除大量的食糖和脂肪外,還每年運來二十萬噸穀物。在被佔領的頭四年裡,由於德國人開設工業和防務方面的大工廠,所以不存在失業問題;實際上,勞動力不是過剩而是短缺,因為有許多青年人已逃到了英國、瑞典或本國山區裡去。可是到了1944…1945年冬天,由於破壞活動、轟炸、突擊隊的襲擊以及燃料缺乏所造成的交通普遍癱瘓,上述那種工廠的活動很多已陷於停頓。從那以後,局面就完全改變了,失業成了威脅著人們的一大危險,其嚴重程度僅次於糧食不足問題。
解放後,必須至少為十五萬人安排工作,這些人在解放前直接受僱於德國人,大多從事於非生產性工作。但是,正苦於缺少原料和燃料的挪威私營工業只能吸收這批勞動力的一部分。因此顯然有必要由政府插手來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也確有大量公共工程有待進行:住房嚴重不足(住宅被毀的有好幾十萬幢,而人口則比1939年增長了百分之十二);道路和橋樑需要重建或修復,有一些破壞嚴重的地區,特別是芬馬克,需要進行清理。
總的說來,挪威在戰爭中所受到的最嚴重打擊,也許是喪失了它的“海上帝國”的一半,因為在戰前,它一直擁有世界上按人口平均計算最大的商船隊和規模最大、裝置最好的捕鯨船隊。挪威商船為世界各國運輸貨物所掙得的收入一直是該國商務交易中最有利的一項收益。這些船隻由於散佈在世界各地,大多數倖免於落入德國人之手,它們遂轉而為盟國服務,在給英國運送至關重要的糧食和石油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在英國孤軍作戰的那段時期中尤其如此。可是在這一服務過程中,它們的實力差不多喪失了一半。要重建這一船隊將會給已經拮据的國家財政加上相當大的一個負擔,因為重建的費用估計要四十億克朗,而可以拿到的戰時船舶損失保險賠款只有十六億克朗。
挪威的財政面臨著通貨膨脹這一戰後常見的幽靈。這是由為數達一百十三億克朗(合五億六千萬英鎊)的鉅額德軍佔領費用所導致的龐大貨幣流通量所引起的。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的一個重大步驟是1945年9月5日頒佈貨幣改革法令。流通中的紙幣一律收回,換髮新紙幣,但持有貨幣超過一百克朗者,其超過部分的百分之四十被轉存入凍結帳戶。這樣凍結起來的金額達三億五千萬克朗。同時,所有的銀行活期存款帳戶,其存款額也都被凍結了一部分。1946年5月,凍結帳戶總金額達十億零三千七百萬克朗。凍結的這筆金額本身是不足以恢復貨幣平衡的,因此還必須對物價、租金、股息和利率實行嚴格的管制,並透過一項由全國共同決定的工資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的確,政府之所以能成功地維持物價水平穩定,部分原因固然是由於實行了物價津貼,但同時也是由於人們在工資要求上表現了節制。
第三節 戰後各政黨的演變
挪威有著一個極端激進的工黨,因此,戰後初期各國都在醞釀著的共產黨同其他左派政黨聯合一事,在挪威似乎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具有良好的基礎。剛解放不久,工黨機關報《工人日報》(1945年5月16日)就表示希望能夠實現合併計劃,建立一條“工人政黨統一陣線”,並宣稱戰前使共產黨和社會黨合不起來的意識形態分歧不再有實際意義,因為“共產黨現在也採取了以民主為基礎的立場”。1945年5月3日,據報刊披露,工會秘書處曾提議願為有關政黨合併事安排談判。作為提出這一建議的理由,秘書處提到,1943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兩黨的工會代表曾一致認為合併的時機已經到來。5月30日,挪威工黨代表大會透過一項決議,大意說,“挪威共產黨人業已表明,他們同挪威工黨一樣,也是站在民族和民主的基本立場上。既然這樣,工人運動沒有理由分裂成為兩個政黨。”因此兩黨決定在10月份舉行大選以前就實行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