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權的計劃,並且批評了禁止移民進入耶路撒冷是行不通的,只可能對該城的經濟前途產生威脅。他說,完全解除武裝是無視這樣的事實:猶太區被阿拉伯領土三面包圍,這種形勢使解除武裝的形式上的平等成為表面文章;猶太耶路撒冷的將來,是成為以色列國的一部分;國際責任除非只限於絕大部分聖所所在的舊城,也就無需超出對聖所的監督。阿拉伯國家(包括約旦在內)的總政策是:依照聯合國大會1947年11月所提出的分治建議的原來條文,承認耶路撒冷國際化的原則;但,特別是埃及政府,仍然反對把任何領土劃給親英的阿卜杜拉國王,因而打定主意要迫使依據實際情況將耶路撒冷國際化。
阿卜杜拉則堅持只要以色列人撤退至1947年11月分配給他們的地區,他就可以放棄阿拉伯人的那半個城市——在戰略上,那可是“約旦的要衝之地”。
他準備根據這樣的條件,透過調解委員會的協助,或直接與以色列人談判,以求得和平解決。
當調解委員會的建議於11月24日提交聯大特別委員會時,美國代表認為這些建議是一種“適當的、可行的、合乎常識的途徑”,實行這些建議,聯合國每年所費不到一百萬美元,比1947年建議的每年化三千萬美元將耶路撒冷建成為一個單獨實體的辦法要好得多;而且,現在的建議還把自1947年以來的政治發展也考慮到了。他的政府確信那路撒冷地區應在國際監督之下非軍事化,但是。他們不能附和關於聯合伺委員會(除了緊急時期外)應該有許可權制或禁止猶太人(或阿拉伯人)定居在耶路撒冷的建議。法國代表認為這些建議作為討論基礎是有價值的,並在以後得以修改的條件下予以支援。澳大利亞政府代表兩年前曾支援建立以色列國,而現在則建議應將調解委員會擴大,並給予一年時間制訂一項把耶路撒冷地區作為單獨實體的計劃,以完全實現其國際化。在卡多根宣佈英國政府全面支援調解委員會的草案後。摩西·沙雷特代表以色列對此加以強烈攻擊。他說,這是把“宗教象徵主義的迫切要求”,“毫無理由地”置於自有其工商業、教育和文化的那路撒冷新城的“生活需要之上”。他建議聯合國應只保留監督聖所的職能:舊城只佔那路撒冷市土地的百分之六點五,只佔計劃中的城區的百分之二,城內有三種信仰的主要聖所,全部基督教管區、若干修道院、穆斯林教壇和一個包括所有古代:的猶太教會堂在內的猶太人區;這裡大部分是狹窄、彎曲、有拱形圓頂的僻街小巷,兩旁都是些破舊骯髒的阿拉伯人。。的房屋。
城內的猶太教會堂。。自從戰爭結束後,實際上已經夷為平地。阿拉伯當局己拒絕猶太人接近哭牆。
如果能提供較好的居住條件,勸誘圍牆內舊城的阿拉伯居民自願遷出這片擁擠不堪的居住區,定居安頓在舊城圍牆以外的空地上,就可將有圍牆的舊城改變為只包含聖所和教壇的場所,在聯合國的保護下,專供各種宗教信徒的札拜及朝聖之用。
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許多投票人可能被這樣的想法所動搖:耶路撒冷不是一個只從政治及實用主義的考慮來決定其將來的普通城市,而是這樣一個城市:與它有關的各種各樣的宗教聯想,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至高無上的。支援完全國際化的是羅馬天主教、希臘教會、阿拉伯和穆斯林集團(約旦除外),以及蘇聯集團。蘇聯集團把美國和英國政府贊成一個遷就現實情況的方案,歸之於帝國主義的動機。但正是這兩個政府和法國,更為關心不使聯合國(可能又一次象前兩年一樣)作出無權或無力實行的建議。當11月末,特別委員會指派一個十七人小組委員會研究各項建議,搞出一個決議草案時,在以色列,有人希望完全國際化或調解委員會的折衷方案都得不到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但小組委員會於12月2日彙報,提出一個將由託管理事會制訂法規的完全國際化建議草案。美國代表襲用英國政府兩年前對於巴勒斯坦分治建議所用過的幾乎是同一種說法,批評了這個建議,他說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可能會引起使用聯合國所不準備使用的武力。美國代表支援荷蘭和瑞典代表提議的折衷方案,依照這個方案,聯合國專員的權力將限於保護聖所;但是美國政府這種為時已晚的行動,不能使它兔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責備,他們認為美國沒有對猶豫不決的代表們施加其有力的影響,以對抗“梵蒂岡的直接干涉”。在12月7日的特別委員會上,完全國際化的決議案,以超過必要的三分之二的多數透過,投票贊成的國家是各式各樣的;9日在聯合國大會的全體會議上也以多數透過,票數又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