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義大利人為西班牙內戰所花的錢可能要比德國人多,義大利的干預又是自始至終大事炫耀的。
對德國說來,西班牙內戰起初似乎主要是意…法…英對抗的新篇章。1937年11月5日希持勒在同他的指揮官們舉行的會議上說,德國的利益不在於佛朗哥取得全面勝利,而在於延長這場內戰,鼓勵它擴大為一場意、法、英之間的衝突,使德國可以趁機解決捷克和奧地利問題。看來促使德國幫助佛朗哥的,主要不是希望他取得勝利,而是想使德軍在技術上取得戰爭經驗,並在心理上使大家有一個框框,承認希特勒是反布林什維主義的歐洲保衛者,從而達到其反民主國家的政治戰的目的。但德國在西班牙還有重大的經濟利益:德國和民族主義者於1937年7月16日簽訂的商務條約有一項秘密議定書,規定德國在西班牙的經濟重建中進行合作,特別是在開發礦產和原料方面進行合作,德國人很快就開始得到了它需要的東西。不久之後,一個法西斯西班牙在戰略上的好處就值得認真考慮了。1938年8月,德國空軍情報局正在計劃使用德國在西班牙的德國神鷹軍團轟炸波爾多和馬賽,如果法國為保衛捷克斯洛伐克而投入戰爭的話。1939年3月27日,勝利的佛朗哥正式加入反共產國際公約,3月31日,佛朗哥同德國簽訂了友好條約。條約規定雙方承擔的義務是:如果一方進入戰爭,另一方應保持最善意的中立;條約又表達了雙方增強經濟關係的願望,並附有秘密協議,規定雙方進行海軍合作以及德國控制西班牙警察、報刊和宣傳的一項措施。但希特勒總覺得同西班牙人打交道是令人厭倦的和不可靠的,一直到1940年下半年奪取直布羅陀和封鎖地中海成為當務之急時,他還持有這種看法。他認為西班牙在戰略上只是一個配角,所以德國的西班牙政策仍然是實驗性的,對它期望不高。
義大利早在1936年11月28日便同西班牙民族主義者訂立了秘密條約,保證支援西班牙民族主義者維護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完整和在西班牙重建秩序。條約還規定兩國在西地中海合作,並彼此保證在另一方進入戰爭或遭到制裁時嚴守中立。佛朗哥的勝利對墨索里尼有兩大好處。民族主義的西班牙將會成為一個反法的盟國,墨索里尼本已打算在巴利阿里群島儘可能長期地保持一個海空軍基地,以切斷法國同北非的海上交通。但他還打算利用西班牙來實現他的“進軍海洋”的計劃;意大列和西班牙將瓜分北非,義大利分據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西班牙佔有摩洛哥和直布羅陀,給義大利以透過摩洛哥到達大西洋的永久過境便利。墨索里尼盼望著西班牙內戰一勝利就同佛朗哥結成聯盟。法西斯政府使促德國人同西班牙締結條約,但是齊亞諾感到擔心,認為如果打算公佈該條約,則首先應宣佈業已存在1936年的意西條約,“不然的話,人們會說義大利在西班牙打仗,而德國從中取利”。這兩個軸心國暗地裡互相猜忌,但墨索里尼對德國在西班牙佔優勢並不那麼害怕,他怕的是德國在巴爾幹佔優勢,西班牙戰爭的結束正是他自己併吞阿爾巴尼亞的一個條件。義大利人想要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但又要西班牙同羅馬的關係比西班牙同柏林的關係更親密;要是義大利在軸心國中間成了不可或缺的調停人,成了軸心國跟著它轉的樞軸,那就會加強義大利在軸心國中的地位了。墨索里尼引以自傲的是,佛朗哥給他發來的文電的口氣活象下屬呈給上司的報告,所以在1939年初以齊亞諾的依然樂觀的眼光看來,西班牙的勝利只會刻上墨索里尼的名字,在埃布羅河、巴塞羅那和馬拉加,一個新的羅馬地中海帝國的基礎已經奠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班牙在插手反對它的宿敵和掠奪者的問題上是軟弱無力的,是意見分歧的,所以仍然保持中立。然而葡萄牙卻因同英國結盟而被拉入大國的爭鬥中。在1930年,西班牙由於內戰的破壞,甚至比1914年時更虛弱,但是它卻懷著擴張領土的希望想投入那場即將發生的大國衝突。然而,葡萄牙則打算保持中立。這兩個伊比利亞半島國家對一場全面戰爭的反應的這種變化。標誌著它們脫離了以英國為中樞的世界秩序體系,這個體系此時正在崩潰,日漸成為新的革新國家的活動範圍。
這一搖擺不僅反映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作為歐洲國家的利益,而且還更多地反映了它們的海外帝國的地位。這兩個是首先發現大洋彼岸世界的西方基督教國家,然後它們瓜分了那個世界。葡萄牙統治了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西班牙統治了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但是這兩個帝國的氣質相反,命運亦迥異。葡萄牙帝國屬於海洋性。正是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