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與德國達成諒解而謀求另一條途徑,從而勾銷他的前任的政策。直率的語言和真摯的感情從此開始便很快地失去其有價值的意義了,它們也就隨著喬治·博內向他的選民們所作的解釋(即法國從未背棄捷克斯洛伐克)而化為泡影了。不論是法國人還是法國的盟國都不再知道法國的立場究竟如何。直到大戰實際爆發為止,除勃魯姆政府外,歷屆法國政府都以此種令人洩氣的曖昧態度為其特徵。但在法國人看來,英國的曖昧行動同法國的行動完全一樣,英國居然能在1935年6月18日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從而寬恕了三個月前德國公開破壞凡爾賽和約的一切軍事條款的行動,而且使法國外交為促使斯特雷扎協定成為現實所作的努力全歸無效。

在此刻,既有法英聯盟與法國力圖在德國後方建立聯盟關係之間的矛盾,同時又有第一個目標與必須防止德國在法國後方建立聯盟關係之間的相似的矛盾。首先,法國右翼所得出的信念是,英國要求制裁義大利是硬要在阿爾卑斯山和地中海給法國加上一個敵人。兩年以後,法國的左翼又覺得英國堅持不干預西班牙內戰,既是強使法國蒙受道義上的恥辱,又是在比利牛斯山給法國安上一個敵人。

在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和西班牙內戰期間,曾發生過德國重新武裝萊茵蘭一事,法國未能進行干預。英國也未支援法國進行干預。因為這一事件是法國批准法蘇條約而引起的,英國不作出反應就成為英國拒絕支援法國在歐洲大陸尋求盟國的又一例證。但在這一事件中,法國自己的“堅決拒絕”對它所產生的反作用卻有著最嚴重的後果。法國失去了由它自己採取主動行動的最後機會,相當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幾個星期後即將舉行選舉。西方國家所奉行的民主的不真實性沒有比這一回暴露得更徹底了。在法國批准了同位於德國東面最強大的國家結盟的條約以後,法國就失去了為任何東歐盟國進行有效干預的能力。法國事實上只剩下了一個盟國,而這個盟國自己也承認,一旦戰爭爆發,它不可能象1914…1918年的戰爭那佯,在頭三個月中當法國傷亡最慘重時就提供那麼多的軍隊。

在此後剩餘的和平時間裡,對於法國再一次要堵住德軍第一次衝擊的想法,就象一劑毒藥在法國人心中翻騰。在義大利危機中,英國人看來也不瞭解,如果制裁引起了戰爭,那末在英國人可以從容不迫地徵調其軍隊的同時,法國卻非動員其全部壯丁不可了。無需德國人從旁說明,法國人自己也會想到,英國是要等到法國剩下最後一個人時才作戰。這種想法不幸而又輕易地掩蓋了法國自己的衰敗,所以當奧地利被吞併和蘇臺德區德國人根據薩瓦和尼斯的類似情況提出要求時,法國便以盡瘁於道義為藉口而採取無所行動的慣例了。在1938年9月的陰暗日子裡,倫敦人正在公園裡挖防空壕,巴黎人則在應徵入伍時甚至連軍用靴都不夠分配。弗朗丹在1936年德國兵團開進萊茵蘭時還主張採取行動,這時他卻在街頭海報上宣稱戰爭是罪惡的愚蠢行為了。二十年的外交,二十年的政治,二十年的一群又一群年齡相仿的青年服兵役,卻並未得到在戰場上犧牲了一百三十二萬法國人生命應換取的果實。從慕尼黑回來心驚膽顫的達拉第駛經拉斐特大街時,居然受到群眾的夾道歡呼,這件事並不真正令人驚奇。令人驚奇的倒是當法國獲悉德軍已佔領布拉格的訊息後幾乎無動於衷,大部分法國人還要慢慢地、不慌不忙地面對他們的當前問題呢。

1927年5月26日墨索里尼在眾議院的演說中說道:“在1935年至1940年之間,我們將處於我將稱之為歐洲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那時我們所處的地位將使人們聽到我們的聲音,並看到我們的權利將終於被承認。”他所預言的關鍵時刻業已來臨,但是那時在歐洲最值得大家注意的聲音卻並非來自義大利。墨索里尼在1927年可能確曾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中德國會復興,法國將衰落,足以使他能同那些得到“滿足”的國家做成一筆紮實的交易,並確保義大利在歐洲四強的均勢中至少能同法國並駕齊驅。但是當時他認為希特勒只是一個卑微的和不可靠的模仿者,甚至連線受一張他的親筆簽名贈送的照片也不配;從他目睹他的這位獨裁夥伴發跡以來,他就一直有著這樣複雜的心情。

墨索里尼為義大利所要配備的充分軍備、工業能量、原料、糧食、財政儲備,或是為奮勇投入這場全球範圍的並由納粹規定其步調的強權政治角逐而須具備的政治和社會團結這些方面,他都沒有取得成功。帝國的擴張,甚至是捍衛法西斯思想,在整個義大利都不是產生英雄事業和堅忍不拔精神的原因。許多因建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