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3 / 4)

百二十架增加到約三百二十架。確實,軍用飛機的每月總產量,從1938年8月的大約二百五十架,猛增到1939年9月的大約七百八十架。而且,除數量上的增加外,還有飛機體積的顯著加大(指轟炸機)和速度、火力等的明顯增加(指戰鬥機)。

法國空軍實力的狀況,就象一幅細節不清、輪廓平淡的圖畫。要說戰前一年的飛機產量提高了五到六倍,可能會造成錯覺,忘記了法國空軍部長居伊·拉尚布林都承認的這樣一個事實,即1938年夏季每月平均只生產三十九架飛機。到了1939年9月,產量可能已達到每月二百到三百架。但是,因為據拉尚布林說,到1939年2月產量只提高到每月一百架,生產速度的增加來得太遲,以致只能重新裝備第一線中隊的半數。

根據法國官方的數字,戰鬥機的增產速度,就象英國的一樣,是戰前一年的成就中最出色的一項,從1938年夏季的每月生產五架,增加到1939年夏季的每月生產一百九十一架。在這段時期裡,法國除自己生產外,在很大程度上還靠從美國購買戰鬥機來補充。可是在1940年夏天法蘭西戰役期間,法國戰鬥機的實力,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只不過略微超過五百架而已。因為最終的第一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依靠從美國購買飛機,法國官方公佈的戰鬥機產量看來就象是大大地誇大了。至於轟炸機,法國的境況更為不妙。根據官方的數字,與1938年夏季的每月十四架相比,1939年夏季每月只生產了十二架轟炸機。戰爭爆發時可以使用的三百九十架轟炸機中,沒有一架可以算是新式的。

這樣,法英兩國在1938年到1939年間的飛機產量,表面上是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各自第一線飛機的實際數量,卻很少或沒有相應的增加。德國的情況卻相反。德國第一線的力量,1938年9月已達到二千九百二十八架,到1939年9月就上升到三千七百五十架,增加了八百架以上。另一方面,在飛機產量的增長速度方面,德國遠不及法國和英國,就是同它自己以往的記錄相比,也是很微小的。1938年9月,每月生產約四百五十架;1939年9月,每月接近七百架。戰爭爆發後,德國的飛機生產保持在每月八百架左右,直到遭到最初的軍事失利和挫敗後,才迫不得已重新大規模增產飛機。實際上,德國空中力量的發展已達到其極限。生產飛機的熟練工人來源幾乎已枯竭,服兵役的年齡已降低了一級。況且,經過1935年到1937年間的大規模生產試驗之後,如果德國的飛機設計要想跟得上時代的發展,那就必須有系統地重新改造飛機工業,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產量下降。

在德國空軍中,也如同法國和英國一樣,在戰爭前的最後一年,戰鬥機實力的增長比例大於轟炸機。然而1939年德國轟炸機的力量極其可觀,它擁有一千二百七十架雙引擎轟炸機,大部分是亨克爾111型和德尼厄17型,還有幾架新式容克88型,這是在這一年早些時候開始投入生產的。德國還可以調動三百三十五架容克87型俯衝轟炸機,這種飛機是法國和英國武器庫里根本沒有的。事實上,如果說法國人和英國人1939年9月在空中較量勝負方面比之一年前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那麼,德國人也是一樣。可是,在他們可怕的三千七百五十架第一線飛機的背後,卻只有少量的後備隊,按各種型號分別計算,只佔第一線飛機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造成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是近來生產速度減慢了;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希特勒想打一場閃電戰。因此,德國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得到使用它所發展的這種空軍所需具備的合適條件。最後,終於給它提供了這些條件,因為在波蘭進行的閃擊戰之後,它有一段長時間的“虛假戰爭”,在這段時間內它可以為今後一連串的閃擊戰積蓄力量。

至少在慕尼黑危機以前,陸軍在英國的防務優先順序上是處於不利的第三位。在同法國談判時,特別強調了這樣一種想法,即英國在聯合防務方面,將主要採取海上和空中支援的方式,這樣就勢必要犧牲陸上的支援。因而法國人被告知,他們在戰爭開始之初,最多隻能期望得到兩個師的支援——甚至這種援助也不一定靠得住。這就是“有限責任”這種給人以安慰和講究節約的理論的產物。慕尼黑危機之後,尤其是在布拉格被佔領以後,在法國不斷施加壓力的情況下,英國人終於意識到,不僅必須毫無疑問地給予法國以陸上的支援,而且要使這種支援有效,還必須大大地擴大規模:法國人甚至可以要求充分補足捷克斯洛伐克損失掉的三十五個師兵力。因此,在和平的最後幾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